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8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1.2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3 地下水中铁锰去除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3.1 地下水中铁锰产生原因 | 第20-21页 |
1.3.2 饮水中铁锰对人体的影响 | 第21-22页 |
1.3.3 饮水中铁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22-23页 |
1.4 源水中氨氮的危害 | 第23-25页 |
1.5 去除地下水中铁锰技术研究历程 | 第25-31页 |
1.5.1 地下水中铁的去除研究历程 | 第25-28页 |
1.5.2 地下水中锰的去除研究历程 | 第28-31页 |
1.6 生物固锰除锰工艺研究 | 第31-35页 |
1.6.1 生物固锰除锰工艺研究 | 第31-33页 |
1.6.2 生物固锰除锰工艺应用研究 | 第33页 |
1.6.3 生物固锰除锰工艺中生物学机理研究 | 第33页 |
1.6.4 锰氧化菌功能研究 | 第33-35页 |
1.7 去除氨氮方法研究 | 第35页 |
1.8 问题的提出 | 第35-36页 |
1.9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1.9.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1.9.2 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8-48页 |
2.1 现场试验装置概述 | 第38-40页 |
2.1.1 试验用水及装置 | 第38-39页 |
2.1.2 曝气装置 | 第39页 |
2.1.3 实验用储水和反冲洗水箱 | 第39-40页 |
2.1.4 生物除铁除锰模拟滤柱 | 第40页 |
2.2 水样检测方法 | 第40-41页 |
2.3 SEM/EDX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2.4 脂肪酸的提取方法 | 第42页 |
2.5 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方法 | 第42-48页 |
2.5.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42页 |
2.5.2 16S rRNA基因扩增 | 第42-44页 |
2.5.3 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建立 | 第44页 |
2.5.4 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 | 第44-45页 |
2.5.5 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 | 第45-48页 |
第3章 生物除锰锰砂滤层中除锰菌筛选及研究 | 第48-63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样品的采集和培养基的筛选 | 第48-51页 |
3.2.1 样品的采集 | 第48-50页 |
3.2.2 XPS检测锰砂表面铁结果 | 第50-51页 |
3.2.3 贫营养成分培养基的筛选 | 第51页 |
3.3 锰氧化菌的筛选 | 第51-58页 |
3.3.1 锰氧化菌形态分析 | 第53-55页 |
3.3.2 部分锰氧化菌生理生化分析 | 第55-57页 |
3.3.3 8 号菌的BIOLOG结果 | 第57-58页 |
3.4 锰氧化菌16S RDNA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58-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工艺参数中溶解氧改变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 第63-97页 |
4.1 引言 | 第63-64页 |
4.2 生物滤池中溶解氧情况研究 | 第64-71页 |
4.2.1 生物滤池中在低溶解氧时的除锰功能研究 | 第64-65页 |
4.2.2 生物滤池中在较高溶解氧时的除锰功能研究 | 第65-67页 |
4.2.3 稳定的生物滤池对于溶解氧波动时的功能研究 | 第67-71页 |
4.3 生物固锰除锰工艺中的溶解氧供给研究 | 第71-81页 |
4.3.1 生物除锰工艺概况 | 第72-73页 |
4.3.2 一级过滤工艺除锰效能研究 | 第73-75页 |
4.3.3 两级过滤工艺除锰效能研究 | 第75-77页 |
4.3.4 两级过滤工艺过程中除锰效能研究 | 第77-78页 |
4.3.5 两级串联净化流程与同层去除流程比较 | 第78-79页 |
4.3.6 曝气方式对生物除锰工艺影响研究 | 第79-81页 |
4.4 成熟锰砂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 第81-87页 |
4.4.1 锰砂样品中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分析 | 第82-84页 |
4.4.2 锰砂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 第84-87页 |
4.5 氨氮在生物滤池中的去除研究 | 第87页 |
4.6 接种菌液后氨氮在生物滤池中的去除研究 | 第87-91页 |
4.6.1 接种菌液后氨氮去除研究 | 第87-90页 |
4.6.2 生物滤池中的氨氮转化形态研究 | 第90-91页 |
4.7 生物滤柱除锰效果与氨氮的关系研究 | 第91-96页 |
4.7.1 培养成熟的生物滤池去除锰及氨氮研究 | 第91-93页 |
4.7.2 试验滤柱成熟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93-9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5章 松北区自来水厂改扩建及二期工程应用研究 | 第97-126页 |
5.1 引言 | 第97页 |
5.2 松北区自来水厂自然情况 | 第97-103页 |
5.2.1 松北区水厂水源情况 | 第97-98页 |
5.2.2 松北区水厂改扩建工程简介 | 第98-101页 |
5.2.3 松北区水厂工艺概况 | 第101-103页 |
5.3 松北区水厂滤池的快速启动研究 | 第103-105页 |
5.4 循环培养法应用实践 | 第105-107页 |
5.5 水厂调试运行分析 | 第107-111页 |
5.6 曝气系统两次改造和滤料调整 | 第111-115页 |
5.6.1 曝气系统第一次改造 | 第112-115页 |
5.6.2 曝气系统二次改造和滤层结构调整 | 第115页 |
5.7 同级滤池运行效果研究 | 第115-118页 |
5.8 水厂二期启动及运行效果研究 | 第118-120页 |
5.8.1 水厂二期锰砂滤层调整方案 | 第118-119页 |
5.8.2 水厂二期出水结果 | 第119-120页 |
5.9 二期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 第120-125页 |
5.9.1 锰砂样品中的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分析 | 第120-122页 |
5.9.2 锰砂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 第122-125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结论 | 第126-127页 |
建议和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个人简历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