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概述 | 第12-20页 |
第一节 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 | 第12-13页 |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概念 | 第12页 |
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特征 | 第12-13页 |
第二节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一法律程序的价值 | 第13-14页 |
二刑罚的目的性 | 第14-15页 |
三起诉便宜主义理论 | 第15-16页 |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 | 第16-17页 |
五刑罚的谦抑性 | 第17页 |
第三节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法律规定 | 第17-20页 |
一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 | 第17-18页 |
二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参与与救济 | 第18-19页 |
三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考验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域外主要国家相关制度的比较 . 12 | 第20-27页 |
第一节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德国裁量不起诉制度的比较 | 第20-22页 |
一德国的裁量不起诉制度 | 第20-21页 |
二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德国裁量不起诉制度的差异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美国相关制度的比较 | 第22-25页 |
一美国的案件分流制度 | 第22-24页 |
二我国与美国司法制度的差异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日本暂缓起诉制度的比较 | 第25-27页 |
一日本暂缓起诉制度概述 | 第25页 |
二我国与日本暂缓起诉制度的比较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27-34页 |
第一节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现状 | 第27页 |
第二节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7-34页 |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主体过窄 | 第27-28页 |
二附条件不起诉适用范围不合理 | 第28-30页 |
三“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缺乏“条件”内容 | 第30-31页 |
四“附条件不起诉”执行主体缺位 | 第31-32页 |
五附条件不起诉的社会认可度低 | 第32页 |
六检察机关适用意愿低 | 第32-34页 |
第四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完善 | 第34-45页 |
第一节 完善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 | 第34-36页 |
一扩大适用范围 | 第34-35页 |
二限制适用范围 | 第35-36页 |
第二节 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程序的立法完善 | 第36-41页 |
一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程序的完善 | 第36-39页 |
二起诉或者不起诉决定程序的立法完善 | 第39-41页 |
第三节 规范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的执行程序 | 第41-45页 |
一明确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执行主体 | 第41-43页 |
二明确对附条件不起诉人的监督管理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个人简历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