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一)庄泽宣的高等教育思想具有革命性与超前性 | 第9-10页 |
(二)研究庄泽宣的高等教育思想是填补对其教育思想研究之不足的需要 | 第10页 |
(三)庄泽宣的高等教育思想有利于为我国现今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关于庄泽宣生平及其教育实践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关于庄泽宣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已有研究的情况分析 | 第15-16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6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6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6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文献法 | 第16-17页 |
(二)历史研究法 | 第17页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庄泽宣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 | 第18-23页 |
一、庄泽宣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18-20页 |
(一)内忧外患的动荡政局 | 第18页 |
(二)民族经济畸形发展 | 第18-19页 |
(三)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 第19页 |
(四)先进知识分子呼吁“教育救国” | 第19-20页 |
二、个人的求学与教育实践经历 | 第20-23页 |
(一)融贯中西的求学历程 | 第20-21页 |
(二)独特的高等教育探索与实践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庄泽宣高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3-35页 |
一、高等教育之地位与宗旨 | 第23-25页 |
(一)高等教育为全部教育之中心 | 第23-24页 |
(二)学术研究为主,专才训练附之 | 第24-25页 |
二、高等教育行政与后勤管理 | 第25-26页 |
(一)以“学术专家”的标准选任校长 | 第25-26页 |
(二)倡导后勤服务社会化 | 第26页 |
三、高等学校教师之选聘与管理 | 第26-28页 |
(一)以“学诣为主”任聘教授 | 第26页 |
(二)建立联合聘任委员会制度和七年进修制度 | 第26-27页 |
(三)独立核查,区别对待教授之任期 | 第27-28页 |
四、大学科系与课程设置 | 第28-30页 |
(一)反对强分科系,合理设置必修与选修课程 | 第28页 |
(二)依教授专长开设课程 | 第28-29页 |
(三)重视教育学系之创建 | 第29-30页 |
五、高等教育之内容与教法 | 第30-31页 |
(一)教学内容本土化 | 第30页 |
(二)“不演讲不看书”之活动教学法 | 第30-31页 |
六、大学生之培养与管理 | 第31-35页 |
(一)宽进严出 | 第31-32页 |
(二)转学自由 | 第32页 |
(三)分层培养 | 第32-33页 |
(四)职业指导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庄泽宣高等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 第35-40页 |
一、庄泽宣高等教育思想的特点 | 第35-37页 |
(一)以“教育救国”为主线,体现了时代性 | 第35-36页 |
(二)不断探求“本土化”,体现了区域性 | 第36页 |
(三)与政治经济结合,体现了现实性 | 第36-37页 |
(四)内容涉及高等教育各方面,体现了全面性 | 第37页 |
二、庄泽宣高等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 | 第37-40页 |
(一)庄泽宣的高等教育思想是对自身教育思想内容的丰富和充实 | 第37-38页 |
(二)庄泽宣的高等教育思想促进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理论的完善 | 第38页 |
(三)庄泽宣的高等教育思想推进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中国化的进程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庄泽宣高等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建设的启示 | 第40-50页 |
一、合理确定高等教育的地位与目标 | 第40-41页 |
(一)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辐射和引领作用 | 第40页 |
(二)重视学术研究,提升学术研究的地位 | 第40-41页 |
二、选好校长,加强后勤服务改革 | 第41-43页 |
(一)改进大学校长遴选 | 第41-42页 |
(二)继续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 | 第42-43页 |
三、以人为本,打造一流高等教师队伍 | 第43-44页 |
(一)深入推进高等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择优聘任 | 第43-44页 |
(二)完善高等教师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 第44页 |
四、调整课程结构,完善高等教育内容 | 第44-46页 |
(一)融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课程设置综合化 | 第45页 |
(二)平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比重,课程设置选修化 | 第45-46页 |
(三)重视教育院系的建设与改革 | 第46页 |
五、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方法 | 第46-47页 |
(一)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 第46-47页 |
(二)扩展实践教学范围 | 第47页 |
六、规范大学生之管理 | 第47-50页 |
(一)改革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严把招生质量关 | 第47-48页 |
(二)因材施教,实行分层分类培养 | 第48页 |
(三)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8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