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一)国家对乡村教师流动问题日益关注 | 第9页 |
(二)农村小学教师流失问题长期存在 | 第9-10页 |
(三)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的研究不够充分 | 第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14-15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一)农村小学 | 第15页 |
(二)教师流动 | 第15-16页 |
(三)教师流失 | 第16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6页 |
(一)现实意义 | 第16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16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L县小学教师流失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18-31页 |
一、我国教师流动及流失的基本情况 | 第18页 |
二、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 第18-19页 |
(一)调查的目的 | 第18-19页 |
(二)调查的对象 | 第19页 |
三、调查情况分析 | 第19-31页 |
(一)L县在校小学教师的状况 | 第19-24页 |
(二)L县小学流失教师的情况 | 第24-31页 |
第三章L县小学教师流失的原因分析 | 第31-38页 |
一、影响L县小学教师流失的经济因素 | 第31-32页 |
(一)教师和其他行业收入、城乡教师收入差异大 | 第31-32页 |
(二)教师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 第32页 |
二、影响L县小学教师流失的(国家)政策因素 | 第32-34页 |
(一)教师的招聘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 | 第32-33页 |
(二)教师流动法规的缺失 | 第33-34页 |
三、影响L县小学教师流失的学校方面因素 | 第34-35页 |
(一)教师工作任务重,教师培训机会少 | 第34-35页 |
(二)校内人事管理模式死板 | 第35页 |
四、影响L县小学教师流失的教师个人因素 | 第35-38页 |
(一)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低下,心理落差大 | 第35-36页 |
(二)教师奉献精神的缺乏 | 第36-38页 |
第四章L县小学教师流失的应对措施 | 第38-44页 |
一、经济方面的应对措施 | 第38-39页 |
(一)全面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 | 第38页 |
(二)为偏远地区发放特殊流动津贴 | 第38-39页 |
二、政策方面的应对措施 | 第39-40页 |
(一)建立合理流动的法律法规,建立教师“定期轮换制” | 第39-40页 |
(二)严格执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实行“县聘校用” | 第40页 |
三、学校方面的应对措施 | 第40-42页 |
(一)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 | 第40-41页 |
(二)加强教师培训制度建设,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 | 第41页 |
(三)实行民主管理,激发教学能力 | 第41-42页 |
四、教师个人方面的应对措施 | 第42-44页 |
(一)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职业观 | 第42-43页 |
(二)加强教学技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49-52页 |
附录B 访谈提纲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