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侵权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概述 | 第12-18页 |
(一)侵权法上安全保障义务的概念及内容 | 第12-14页 |
1、侵权法上安全保障义务的概念 | 第12-13页 |
2、侵权法上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 | 第13-14页 |
(二)侵权法上安全保障义务的特点 | 第14-15页 |
1、侵权法上安全保障义务的义务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特定性 | 第14页 |
2、侵权法上安全保障义务内容具有双重性 | 第14-15页 |
3、侵权法上安全保障义务的局限性 | 第15页 |
(三)侵权法上安全保障义务的理论依据 | 第15-18页 |
1、信赖关系理论 | 第15-16页 |
2、得利报偿理论 | 第16页 |
3、危险分担、控制理论 | 第16-17页 |
4、先行行为理论 | 第17-18页 |
二、我国侵权法上安全保障义务的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18-29页 |
(一)对于侵权法上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性质认定不清 | 第18-19页 |
1、认为安全保障义务完全是法定义务 | 第18页 |
2、认为安全保障义务完全是合同义务 | 第18-19页 |
3、折中义务说 | 第19页 |
(二)侵权法上安全保障义务适用的范围过于狭窄 | 第19-22页 |
1、适用的主体范围过于狭窄 | 第20-21页 |
2、适用的场所范围过于狭窄 | 第21-22页 |
(三)侵权法上安全保障义务的来源根据不全面 | 第22-23页 |
1、基于法律规定的义务来源根据外延过小 | 第22-23页 |
2、基于合同约定的义务来源根据不明 | 第23页 |
3、其他来源根据缺失 | 第23页 |
(四)对适用补充责任的规定不完善 | 第23-26页 |
1、补充责任节省诉讼成本的作用不大 | 第24页 |
2、补充责任中义务人责任比例难以确定 | 第24-25页 |
3、补充责任违背了公平原则,损害了受害人的利益 | 第25-26页 |
(五)“合理限度”的义务规定缺失 | 第26-29页 |
1、预防、消除危险措施规定缺失 | 第27-28页 |
2、救助措施规定缺失 | 第28-29页 |
三、域外侵权法上安全保障义务的立法考察 | 第29-37页 |
(一)英美法系 | 第29-30页 |
1、英国法中的注意义务 | 第29页 |
2、美国法中的注意义务 | 第29-30页 |
(二)大陆法系 | 第30-32页 |
1、德国法中的一般安全注意义务 | 第30-31页 |
2、日本法中的安全照顾义务 | 第31-32页 |
3、法国安全义务与监管人责任 | 第32页 |
(三)域外经验对我国的立法启示 | 第32-37页 |
1、对安全保障义务适用范围的启示 | 第32-33页 |
2、对安全保障义务来源的启示 | 第33页 |
3、对于补充责任适用的启示 | 第33-34页 |
4、对于“合理限度”的具体标准的启示 | 第34页 |
5、其他方面的启示 | 第34-37页 |
四、完善我国侵权法上安全保障义务的建议 | 第37-44页 |
(一)明确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性质 | 第37-38页 |
1、完全法定义务有瑕疵 | 第37页 |
2、完全合同义务有缺陷 | 第37-38页 |
3、需明确安全保障义务既属于法定义务,也是合同义务 | 第38页 |
(二)扩大安全保障义务的适用范围 | 第38-40页 |
1、扩大义务主体范围 | 第39页 |
2、扩大权利主体范围 | 第39页 |
3、扩大安全保障义务适用的场所范围 | 第39-40页 |
(三)明确安全保障义务的来源根据 | 第40-41页 |
1、来源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 | 第40页 |
2、特殊关系要求的来源根据 | 第40页 |
3、先行行为的来源根据 | 第40-41页 |
(四)明确适用补充责任的相关规定 | 第41页 |
(五)对于“合理限度”的规定要有具体标准 | 第41-44页 |
1、预防、消除危险措施需合理 | 第41-42页 |
2、救助措施需合理 | 第42页 |
3、参照具体标准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注释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