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9-18页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对外援助的国内外理论综述 | 第11-13页 |
2.中日对东南亚援助的国内外理论概述 | 第13-16页 |
(三) 本文的研宄方法 | 第16页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二、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问题 | 第18-25页 |
(一) 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1.对外援助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东南亚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二) 援助的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1.现实主义:国家利益论 | 第20-21页 |
2.理想主义:国际道义论 | 第21-22页 |
3.建构主义:共有观念论 | 第22页 |
(三) 援助的方式问题 | 第22-25页 |
1.按援助主体划分 | 第22-23页 |
2.按援助内容划分 | 第23页 |
3.按援助途径划分 | 第23页 |
4.按援助性质划分 | 第23-24页 |
5.按援助基本模式划分 | 第24-25页 |
三、中日援助东南亚历史比较 | 第25-35页 |
(一) 中国援助东南亚的历史 | 第25-28页 |
1.20 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支援东南亚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起步时期 | 第25-26页 |
2.20 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强调“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调整时期 | 第26-27页 |
3.21 世纪以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快速发展时期 | 第27-28页 |
(二) 日本援助东南亚的历史 | 第28-30页 |
1.1954 -1977年:战争赔款时期 | 第28-29页 |
2.1977 年至1991年:“福田主义”调整时期 | 第29页 |
3.1992 年以来:谋求政治大国时期 | 第29-30页 |
(三) 中日援助东南亚历史比较 | 第30-35页 |
1.中日援助东南亚历史稳定性比较 | 第30-33页 |
2.中日援助东南亚历史变革的动因比较 | 第33-35页 |
四、中日援助东南亚理念比较 | 第35-44页 |
(一) 援助理念的概念辨析 | 第35页 |
(二) 中国援助东南亚的理念 | 第35-38页 |
1.援助目标:自主发展 | 第35-36页 |
2.援助动机:国家利益 | 第36-37页 |
3.援助原则: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 第37-38页 |
(三) 日本援助东南亚的理念 | 第38-41页 |
1.援助目标:从实现经济大国目标到谋求政治大国目标 | 第39页 |
2.援助动机:国家利益 | 第39-40页 |
3.援助原则:附加政治条件 | 第40-41页 |
(四) 中日援助东南亚理念比较 | 第41-44页 |
1.中日援助东南亚目标比较 | 第41页 |
2.中日援助东南亚动机比较 | 第41-42页 |
3.中日援助东南亚原则比较 | 第42-44页 |
五、中日援助东南亚政策的特点比较 | 第44-57页 |
(一) 中国援助东南亚政策的特点 | 第44-49页 |
1.外交方面 | 第44-46页 |
2.经济方面 | 第46-47页 |
3.安全方面 | 第47-49页 |
(二) 日本援助东南亚政策的特点 | 第49-54页 |
1.外交方面 | 第49-51页 |
2.经济方面 | 第51-53页 |
3.安全方面 | 第53-54页 |
(三) 中日援助东南亚政策的特点比较 | 第54-57页 |
1.中日援助东南亚外交方面的特点比较 | 第54-55页 |
2.中日援助东南亚经济方面的特点比较 | 第55页 |
3.中日援助东南亚安全方面的特点比较 | 第55-57页 |
六、中日援助东南亚成效比较 | 第57-71页 |
(一) 中国援助东南亚的成效 | 第57-65页 |
1.中国援助东南亚的政治成效 | 第57-61页 |
2.中国援助东南亚的经济成效 | 第61-63页 |
3.中国援助东南亚的社会成效 | 第63-65页 |
(二) 日本援助东南亚的成效 | 第65-68页 |
1.日本援助东南亚的政治成效 | 第65-66页 |
2.日本援助东南亚的经济成效 | 第66-67页 |
3.日本援助东南亚的社会成效 | 第67-68页 |
(三) 中日援助东南亚成效比较 | 第68-71页 |
1.中日援助东南亚政治成效比较 | 第68-69页 |
2.中日援助东南亚经济成效比较 | 第69页 |
3.中日援助东南亚社会成效比较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注释 | 第73-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