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双辊薄带铸轧关键技术 | 第11-12页 |
1.3 铸轧机的分类 | 第12页 |
1.4 国内外双辊薄带铸轧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2-15页 |
1.4.1 国外铸轧技术的发展 | 第12-14页 |
1.4.2 国内铸轧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1.5 双辊铸轧薄带技术研究情况 | 第15-17页 |
1.5.1 双辊铸轧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5.2 双辊铸轧物理模拟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7-19页 |
1.6.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6.2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双辊薄带铸轧热-流-凝固基本理论及数学模型 | 第19-30页 |
2.1 铸轧熔池仿真模型及基本假设 | 第19-21页 |
2.1.1 铸轧熔池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19页 |
2.1.2 双辊薄带铸轧材料物性参数 | 第19-20页 |
2.1.3 基本假设 | 第20页 |
2.1.4 边界条件 | 第20-21页 |
2.2 双辊薄带铸轧熔池内流体流动数学模型 | 第21-24页 |
2.2.1 质量守恒方程 | 第22页 |
2.2.2 动量守恒方程 | 第22-23页 |
2.2.3 铸轧湍流模型 | 第23-24页 |
2.3 双辊薄带铸轧熔池内流体传热数学模型 | 第24-25页 |
2.3.1 能量守恒方程 | 第24页 |
2.3.2 材料导热系数及粘度系数 | 第24-25页 |
2.4 数学模型计算方法 | 第25-26页 |
2.5 双辊薄带铸轧关键问题的处理 | 第26-28页 |
2.5.1 熔体中的传热系数 | 第26-27页 |
2.5.2 凝固潜热的处理 | 第27页 |
2.5.3 凝固模型 | 第27-28页 |
2.6 双辊铸轧模拟计算结果 | 第28-2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双辊铸轧布流系统的优化设计 | 第30-42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优化设计方法的选择 | 第30-31页 |
3.3 正交试验的基本流程 | 第31-32页 |
3.3.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1页 |
3.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3.3.3 结论与验证 | 第32页 |
3.4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2-33页 |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3-39页 |
3.5.1 正交试验表的选择及试验结果 | 第33-34页 |
3.5.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3.5.3 二次正交试验确定布流系统参数 | 第38-39页 |
3.6 试验结果验证 | 第39-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双辊铸轧熔池水力学物理模拟 | 第42-54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42页 |
4.2 实验原理 | 第42-44页 |
4.3 热-水模型实验 | 第44-45页 |
4.3.1 实验器材 | 第44-45页 |
4.3.2 实验步骤 | 第45页 |
4.4 布流系统对比分析 | 第45-48页 |
4.5 工艺参数对流场温度场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48-53页 |
4.5.1 液面波动情况分析 | 第48-50页 |
4.5.2 温度场情况分析 | 第50-51页 |
4.5.3 流场情况分析 | 第51-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工艺参数对熔池流场温度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54-68页 |
5.1 铸轧工艺参数对熔池温度场的影响 | 第54-59页 |
5.1.1 铸轧工艺参数对熔池出口温度的影响 | 第55-57页 |
5.1.2 铸轧工艺参数对熔池液面温度场的影响 | 第57-59页 |
5.2 铸轧工艺参数对熔池流场的影响 | 第59-66页 |
5.2.1 铸轧工艺参数对熔池纵向截面流场的影响 | 第60-64页 |
5.2.2 铸轧工艺参数对熔池液面湍动能的影响 | 第64-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