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型墩刚构桥转体施工结构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1.2 桥梁转体施工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桥梁转体施工法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2 桥梁转体施工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14-16页 |
1.3 桥梁施工监控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国外大跨度桥梁施工监控的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1.3.2 国内大跨度桥梁施工监控的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1.4 V型墩刚构桥 | 第18-19页 |
1.5 本文工程背景 | 第19-23页 |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23-25页 |
1.6.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3-24页 |
1.6.2 本文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2章 桥梁施工控制理论 | 第25-30页 |
2.1 桥梁施工主要控制理论 | 第25-27页 |
2.1.1 自适应控制法 | 第25-26页 |
2.1.2 参数识别法 | 第26页 |
2.1.3 预测控制法 | 第26页 |
2.1.4 最佳成桥状态法 | 第26-27页 |
2.2 桥梁施工控制结构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2.1 正装分析法 | 第27页 |
2.2.2 倒装分析法 | 第27-28页 |
2.2.3 无应力状态法 | 第28页 |
2.3 施工控制的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主桥结构分析计算 | 第30-46页 |
3.1 主桥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 | 第30-33页 |
3.1.1 材料参数 | 第30-31页 |
3.1.2 单元划分 | 第31-32页 |
3.1.3 荷载分类和边界条件 | 第32页 |
3.1.4 施工阶段划分 | 第32-33页 |
3.2 主桥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果 | 第33-42页 |
3.2.1 位移计算 | 第33-35页 |
3.2.2 预拱度计算 | 第35-39页 |
3.2.3 应力计算 | 第39-42页 |
3.3 材料时变特性分析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桥梁施工监控 | 第46-55页 |
4.1 主桥施工顺序及要点 | 第46-50页 |
4.1.1 主桥施工顺序 | 第46页 |
4.1.2 施工要点 | 第46-50页 |
4.2 现场施工监控内容 | 第50-54页 |
4.2.1 线形控制 | 第50-51页 |
4.2.2 应力监测 | 第51-53页 |
4.2.3 转体过程监控 | 第53-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施工控制成果分析 | 第55-75页 |
5.1 线形监控成果分析 | 第55-58页 |
5.1.1 线形监控成果 | 第55-58页 |
5.1.2 线形监控结论 | 第58页 |
5.2 应力监控成果分析 | 第58-67页 |
5.2.1 应力监控成果 | 第58-66页 |
5.2.2 应力监控结论 | 第66-67页 |
5.3 转体过程监测 | 第67-74页 |
5.3.1 主桥轴线偏位监测成果 | 第69-71页 |
5.3.2 主桥轴线偏位监控结论 | 第71页 |
5.3.3 转体角速度及线速度监测成果 | 第71-74页 |
5.3.4 转体角速度及线速度监控结论 | 第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状态预测方法 | 第75-81页 |
6.1 概述 | 第75-76页 |
6.2 灰色理论基本概述 | 第76-80页 |
6.2.1 本文灰色模型的建立 | 第76-78页 |
6.2.2 傅里叶变换残差修正模型 | 第78-79页 |
6.2.3 本文模型预测结果 | 第79-8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7章 结语 | 第81-83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81-8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论文成果 | 第89-90页 |
附件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