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工程地质分类研究 | 第11-12页 |
1.2.2 监测数据处理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地铁1号线工程地质分类及研究区工程概况 | 第19-31页 |
2.1 前言 | 第19页 |
2.2 地铁1号线及三新区间工程概述 | 第19-21页 |
2.2.1 地铁1号线 | 第19-20页 |
2.2.2 三新区间 | 第20-21页 |
2.3 三新区间工程地质分类 | 第21-25页 |
2.3.1 围岩分布特征 | 第21-23页 |
2.3.2 地下水分布特征 | 第23页 |
2.3.3 埋深分布特征 | 第23页 |
2.3.4 三新区间隧道工程地质组合模型 | 第23-25页 |
2.4 地铁1号线工程地质组合模型 | 第25-27页 |
2.5 三新区间小净距隧道工程概况 | 第27-30页 |
2.6 本章小节 | 第30-31页 |
第3章 地铁隧道监控量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 | 第31-43页 |
3.1 前言 | 第31页 |
3.2 基于Python的监测数据预处理方法 | 第31-38页 |
3.2.1 Python语言简介 | 第31页 |
3.2.2 监测数据处理的基本思路 | 第31-35页 |
3.2.3 监测数据处理系统开发 | 第35-37页 |
3.2.4 系统功能及特点 | 第37-38页 |
3.3 监测数据预处理系统在研究区的工程应用 | 第38-42页 |
3.3.1 数据整合 | 第38-40页 |
3.3.2 初步分析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基于残差修正非齐次指数函数灰色模型的地铁隧道变形预测研究 | 第43-49页 |
4.1 前言 | 第43页 |
4.2 灰色预测理论 | 第43-46页 |
4.2.1 灰色系统简介 | 第43-44页 |
4.2.2 GM(1,1)模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44-45页 |
4.2.3 GM(1,1)模型误差分析 | 第45页 |
4.2.4 残差修正非齐次指数函数灰色模型 | 第45-46页 |
4.3 工程案例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小净距地铁隧道围岩稳定性动态数值分析与施工优化 | 第49-64页 |
5.1 前言 | 第49页 |
5.2 小净距地铁隧道计算模型与参数 | 第49-52页 |
5.2.1 计算模型 | 第49-51页 |
5.2.2 网格属性 | 第51-52页 |
5.3 施工阶段动态模拟与分析 | 第52-60页 |
5.3.1 模拟工况 | 第52-53页 |
5.3.2 地表沉降 | 第53-55页 |
5.3.3 洞周位移 | 第55-57页 |
5.3.4 中间岩柱位移 | 第57-59页 |
5.3.5 围岩应力 | 第59-60页 |
5.4 施工阶段优化 | 第60-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Ⅰ 地铁1号线工程地质分类 | 第69-77页 |
附录Ⅱ 基于Python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数据整合程序源代码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