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协作通信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NOMA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3 能量收集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1.3 研究问题描述 | 第13-14页 |
| 1.4 论文结构安排及主要贡献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协作通信、NOMA与能量收集技术分析 | 第16-25页 |
| 2.1 无线信道衰落基本类型 | 第16-17页 |
| 2.1.1 瑞利(Rayleigh)衰落信道模型 | 第16页 |
| 2.1.2 莱斯(Ricean)衰落信道模型 | 第16-17页 |
| 2.1.3 Nakagami-m衰落信道模型 | 第17页 |
| 2.2 协作通信 | 第17-20页 |
| 2.2.1 放大转发协议 | 第18-19页 |
| 2.2.2 解码转发协议 | 第19-20页 |
| 2.2.3 编码协作协议 | 第20页 |
| 2.3 NOMA | 第20-23页 |
| 2.3.1 NOMA技术简介 | 第20页 |
| 2.3.2 NOMA建模分析 | 第20-22页 |
| 2.3.3 NOMA与OFDMA对比分析 | 第22-23页 |
| 2.4 能量收集 | 第23-2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基于Nakagami-m信道的CO-NOMA系统分析 | 第25-36页 |
| 3.1 系统模型 | 第25-26页 |
| 3.2 系统分析 | 第26-27页 |
| 3.2.1 信道增益分析 | 第26页 |
| 3.2.2 信噪比分析 | 第26-27页 |
| 3.3 中断概率表达式 | 第27-30页 |
| 3.3.1 用户1第一个时隙的中断概率 | 第28-29页 |
| 3.3.2 用户1第二个时隙的中断概率 | 第29页 |
| 3.3.3 用户2的中断概率 | 第29-30页 |
| 3.4 中断概率近似表达式 | 第30-31页 |
| 3.5 遍历容量的研究 | 第31-34页 |
| 3.6 仿真结果 | 第34-35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基于能量收集的CO-NOMA系统下行链路的性能分析 | 第36-47页 |
| 4.1 系统模型 | 第36-37页 |
| 4.2 系统分析 | 第37-39页 |
| 4.2.1 分析节点储能状态 | 第37页 |
| 4.2.2 分析中继转发过程 | 第37-39页 |
| 4.3 系统中断概率的研究 | 第39-43页 |
| 4.3.1 转发过程中断概率 | 第39-41页 |
| 4.3.2 节点储能状态概率 | 第41-43页 |
| 4.4 仿真结果 | 第43-4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 5.1 全文总结 | 第47-48页 |
| 5.2 展望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