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9-13页 |
1.2.1 国内大倾角煤层底板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国外大倾角煤层开采和岩移规律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工作面生产技术条件 | 第15-19页 |
2.1 矿区工程概况 | 第15-16页 |
2.1.1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15页 |
2.1.2 地层及构造特征 | 第15页 |
2.1.3 矿井生产建设概况 | 第15-16页 |
2.2 25213工作面开采技术条件 | 第16-18页 |
2.2.1 工作面位置 | 第16页 |
2.2.2 工作面概况及煤层情况 | 第16-18页 |
2.2.3 工作面生产技术参数 | 第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底板活动规律相似材料模拟实验 | 第19-31页 |
3.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19-20页 |
3.2 沿工作面走向围岩活动规律 | 第20-24页 |
3.2.1 走向实验模型设计 | 第20-21页 |
3.2.2 工作面覆岩垮落特征 | 第21-22页 |
3.2.3 工作面底板支承压力分布特征 | 第22-24页 |
3.3 沿工作面倾向底板破坏分析 | 第24-30页 |
3.3.1 倾向实验模型设计 | 第24-27页 |
3.3.2 底板应力分布特征 | 第27页 |
3.3.3 底板位移分布规律 | 第27-28页 |
3.3.4 底板破坏深度与滑移特征 | 第28-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底板应力分布与变形破坏特征数值分析 | 第31-41页 |
4.1 参数选择及模型建立 | 第31-33页 |
4.1.1 数值计算参数 | 第31页 |
4.1.2 数值计算模型 | 第31-33页 |
4.2 实际采高条件下覆岩垮落特征及底板破坏形态 | 第33-35页 |
4.3 不同采高条件下底板应力分布规律及破坏滑移形态 | 第35-39页 |
4.3.1 采高变化对底板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35-37页 |
4.3.2 采高变化对底板破坏深度的影响 | 第37页 |
4.3.3 采高变化对底板岩层移动的影响 | 第37-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5 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底板破坏理论分析 | 第41-55页 |
5.1 沿工作面走向底板破坏分析 | 第41-46页 |
5.1.1 沿工作面走向底板应力分布特征 | 第41-43页 |
5.1.2 底板最大破坏深度及其位置 | 第43-46页 |
5.2 沿工作面倾向底板破坏分析 | 第46-54页 |
5.2.1 沿工作面倾向底板应力分布特征 | 第46-50页 |
5.2.2 采空区底板破坏情况分析 | 第50-53页 |
5.2.3 工作面底板破坏情况分析 | 第53-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底板稳定性控制与工程实例 | 第55-60页 |
6.1 工程背景 | 第55页 |
6.2 底板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页 |
6.3 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底板稳定性控制技术 | 第55-57页 |
6.3.1 支架受载不均衡控制措施 | 第55-57页 |
6.3.2 分区域采高控制措施 | 第57页 |
6.4 工程实践效果 | 第57-59页 |
6.4.1 支架工作阻力稳定性显著增高 | 第58页 |
6.4.2 支架倾倒次数明显降低 | 第58-59页 |
6.4.3 底板的滑移频次明显减少 | 第5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7.1 结论 | 第60-61页 |
7.2 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