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齿轮动力学研究 | 第14-17页 |
1.2.2 斜齿轮啮合刚度计算研究 | 第17-19页 |
1.2.3 斜齿轮传动的主动减振控制 | 第19-21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任务 | 第21-23页 |
2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动力学行为分析 | 第23-52页 |
2.1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动力学模型 | 第23-26页 |
2.1.1 斜齿轮动态误差和啮合力 | 第23-24页 |
2.1.2 斜齿轮动力学方程 | 第24-26页 |
2.2 主共振特性分析 | 第26-32页 |
2.2.1 主共振的稳态响应 | 第26-28页 |
2.2.2 主共振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2页 |
2.3 次共振动态方程 | 第32-33页 |
2.4 2次超共振特性分析 | 第33-37页 |
2.4.1 2次超共振的稳态响应 | 第33-34页 |
2.4.2 2次超共振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7页 |
2.5 3次超共振特性分析 | 第37-41页 |
2.5.1 3次超共振的稳态响应 | 第37-38页 |
2.5.2 3次超共振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1页 |
2.6 1/2次亚共振特性分析 | 第41-44页 |
2.6.1 1/2次亚共振的稳态响应 | 第41-42页 |
2.6.2 1/2次超共振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4页 |
2.7 1/3次亚共振特性分析 | 第44-47页 |
2.7.1 1/3次亚共振的稳态响应 | 第44-45页 |
2.7.2 1/3次亚共振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7页 |
2.8 斜齿轮传动系统的双参数非线性振动分析 | 第47-51页 |
2.8.1 f-ω平面斜齿轮传动动态特性 | 第47-49页 |
2.8.2 k-ω平面斜齿轮传动动态特性 | 第49-50页 |
2.8.3 f_0-ω平面斜齿轮传动动态特性 | 第50-51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 基于接触线分析法的腹板式斜齿轮啮合刚度计算 | 第52-68页 |
3.1 轮齿接触线变化规律 | 第52-54页 |
3.2 轮齿接触线计算验证 | 第54-55页 |
3.3 斜齿轮啮合刚度计算原理 | 第55-57页 |
3.4 斜齿轮啮合刚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66页 |
3.4.1 变位系数对斜齿轮啮合刚度的影响 | 第58-60页 |
3.4.2 轮齿宽度对啮合刚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3.4.3 压力角对啮合刚度影响 | 第61-62页 |
3.4.4 齿数对啮合刚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3.4.5 螺旋角对啮合刚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3.4.6 法面模数对啮合刚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3.4.7 腹板和轮缘厚度对啮合刚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3.5 重合度与啮合刚度波动的变化关系 | 第66-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4 基于有限元法和应变能法的腹板式斜齿轮啮合刚度计算 | 第68-83页 |
4.1 啮合刚度计算原理 | 第68-71页 |
4.2 腹板式斜齿轮啮合刚度计算模型 | 第71页 |
4.3 啮合刚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81页 |
4.3.1 变位系数对啮合刚度的影响 | 第72-74页 |
4.3.2 螺旋角对啮合刚度的影响 | 第74-76页 |
4.3.3 轮缘厚度对啮合刚度的影响 | 第76-78页 |
4.3.4 腹板厚度对啮合刚度的影响 | 第78-79页 |
4.3.5 外加载荷对啮合刚度的影响 | 第79-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5 压电耦合腹板式斜齿轮的啮合刚度计算及控制 | 第83-101页 |
5.1 压电耦合腹板式薄壁斜齿轮模型 | 第83-91页 |
5.1.1 压电耦合柱壳的本构关系 | 第83-87页 |
5.1.2 压电耦合柱壳运动方程 | 第87-90页 |
5.1.3 压电耦合腹板式斜齿轮的动力学模型 | 第90-91页 |
5.2 压电耦合腹板式斜齿轮的准静态啮合刚度计算 | 第91-92页 |
5.3 压电耦合作用对啮合刚度的影响 | 第92-96页 |
5.3.1 压电层结构对轮缘变形的影响 | 第93-94页 |
5.3.2 控制电压对啮合刚度影响 | 第94-96页 |
5.4 压电耦合腹板式斜齿圆柱齿轮啮合刚度控制 | 第96-99页 |
5.4.1 模态缩减 | 第96-97页 |
5.4.2 分段线性二次规划调控 | 第97-98页 |
5.4.3 啮合刚度控制数值分析 | 第98-9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6 腹板式薄壁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时滞控制分析 | 第101-127页 |
6.1 压电耦合腹板齿轮传动系统的建模 | 第101-102页 |
6.2 主共振时滞控制系统特性分析 | 第102-107页 |
6.2.1 主共振时滞控制系统的稳态响应 | 第102-104页 |
6.2.2 控制参数对主共振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6.3 次共振时滞控制系统模型 | 第107-108页 |
6.4 2次超共振时滞控制系统分析 | 第108-111页 |
6.4.1 2次超共振时滞控制系统的稳态响应 | 第108-109页 |
6.4.2 控制参数对2次超共振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6.5 3次超共振时滞控制系统特性分析 | 第111-115页 |
6.5.1 3次超共振时滞控制系统的稳态响应 | 第111-112页 |
6.5.2 控制参数对3次超共振的影响 | 第112-115页 |
6.6 1/2次亚共振时滞控制系统特性分析 | 第115-118页 |
6.6.1 1/2次亚共振时滞控制系统的稳态响应 | 第115-116页 |
6.6.2 控制参数对1/2次亚共振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6.7 1/3次亚共振时滞控制系统特性分析 | 第118-122页 |
6.7.1 1/3次亚共振时滞控制系统的稳态响应 | 第118-120页 |
6.7.2 控制参数对1/3次亚共振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6.8 时滞控制系统的数值解 | 第122-126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结论 | 第127-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