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布汇率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评述 | 第11-15页 |
1.2.1 卢布汇率形成机制分析 | 第11-13页 |
1.2.2 卢布汇率波动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3 相关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16-17页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汇率决定理论进展 | 第18-26页 |
2.1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 | 第18-21页 |
2.1.1 国际借贷理论 | 第18-19页 |
2.1.2 购买力平价理论 | 第19页 |
2.1.3 工资成本理论 | 第19-20页 |
2.1.4 利率平价理论 | 第20页 |
2.1.5 汇兑心理学说 | 第20页 |
2.1.6 小结 | 第20-21页 |
2.2 现代汇率决定理论 | 第21-23页 |
2.2.1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 | 第22页 |
2.2.2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 | 第22页 |
2.2.3 货币替代模型 | 第22页 |
2.2.4 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 第22-23页 |
2.2.5 小结 | 第23页 |
2.3 汇率决定理论当代进展 | 第23-26页 |
2.3.1 汇率决定的新闻模型 | 第24页 |
2.3.2 理性投机泡沫模型 | 第24-25页 |
2.3.3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政治经济体制变动中的卢布汇率制度 | 第26-36页 |
3.1 俄罗斯政治经济阶段性变化 | 第26-30页 |
3.1.1 俄罗斯转轨的历史原因 | 第26-28页 |
3.1.2 转轨初期的激进尝试 | 第28-29页 |
3.1.3 梅普联合的突破发展 | 第29-30页 |
3.2 卢布汇率制度演进 | 第30-36页 |
3.2.1 卢布内部可自由兑换体制时期 | 第30-32页 |
3.2.2 “外汇走廊”和新卢布汇改 | 第32页 |
3.2.3 有管理浮动的过渡汇率体制 | 第32-33页 |
3.2.4 走向完全自由兑换阶段 | 第33-36页 |
第4章 卢布汇率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6页 |
4.1 经济基本面因素 | 第36-39页 |
4.1.1 经济增长 | 第36-37页 |
4.1.2 通货膨胀 | 第37-39页 |
4.2 货币与国际收支因素 | 第39-42页 |
4.2.1 货币供给量 | 第39-40页 |
4.2.2 外汇储备 | 第40-41页 |
4.2.3 贸易收支 | 第41-42页 |
4.3 资产价格因素 | 第42-44页 |
4.3.1 利率水平 | 第42-43页 |
4.3.2 股票价格指数 | 第43-44页 |
4.4 其他因素 | 第44-46页 |
4.4.1 国际石油价格 | 第44-45页 |
4.4.2 心理预期 | 第45-46页 |
第5章 实证检验 | 第46-64页 |
5.1 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 第46-51页 |
5.1.1 模型设定 | 第46-47页 |
5.1.2 数据选取 | 第47-48页 |
5.1.3 数据处理 | 第48-51页 |
5.2 数据平稳性检验 | 第51-52页 |
5.3 协整检验 | 第52-54页 |
5.4 VAR建模及相关计量分析 | 第54-61页 |
5.4.1 滞后阶数的确定 | 第54-55页 |
5.4.2 模型构建与估计结果 | 第55-57页 |
5.4.3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 第57页 |
5.4.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57-59页 |
5.4.5 脉冲响应函数 | 第59-60页 |
5.4.6 方差分解 | 第60-61页 |
5.5 计量检验结论 | 第61-64页 |
第6章 相关启示及政策建议 | 第64-66页 |
6.1 俄罗斯稳定汇率的备择途径 | 第64-65页 |
6.1.1 深化调整经济结构 | 第64页 |
6.1.2 控制资本流动和稳定股市 | 第64页 |
6.1.3 发挥外汇储备调节作用 | 第64-65页 |
6.1.4 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 第65页 |
6.2 经验借鉴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