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21页 |
1.2.1 氮肥施用及其农学与环境效应 | 第11-12页 |
1.2.2 氮肥绿色增产增效综合调控途径 | 第12-13页 |
1.2.3 有机资源循环利用与作物生产体系氮肥绿色增产增效 | 第13-21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2-27页 |
2.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2.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3-26页 |
2.2.1 试验地概况 | 第23-24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24-26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氮肥绿色增产增效综合调控途径的农学效应 | 第27-42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3.2.1 试验地概况 | 第27-28页 |
3.2.2 试验设计 | 第28页 |
3.2.3 样品采集及测定 | 第28-29页 |
3.2.4 农户产量与施氮量 | 第29页 |
3.2.5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9页 |
3.3.1 综合调控途径对SOC与TN、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 第29-33页 |
3.3.2 综合调控途径对作物产量和施氮量的影响 | 第33-37页 |
3.3.3 综合调控途径对小麦、玉米干物质累积及氮吸收动态的影响 | 第37-39页 |
3.4 讨论 | 第39-41页 |
3.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氮肥绿色增产增效综合调控途径提升土壤有机碳增加作物产量的机理 | 第42-63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4.2.1 试验地概况 | 第43页 |
4.2.2 试验设计 | 第43页 |
4.2.3 样品采集及测定 | 第43-44页 |
4.2.4 小麦关键生育期的确定 | 第44-46页 |
4.2.5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9页 |
4.3.1 SOC与TN的提升与作物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4.3.2 SOC的改善对土壤无机氮供应、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及其对小麦产量提升的作用 | 第47-55页 |
4.3.3 SOC的改善对其它土壤物理质量指标的影响及其对小麦产量提升的作用 | 第55-59页 |
4.4 讨论 | 第59-62页 |
4.5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氮肥绿色增产增效综合调控途径的环境效应 | 第63-88页 |
5.1 引言 | 第63-64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4-71页 |
5.2.1 试验地概况 | 第64页 |
5.2.2 试验设计 | 第64页 |
5.2.3 样品采集及测定 | 第64-71页 |
5.2.4 数据处理 | 第7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1-86页 |
5.3.1 化肥、燃油、灌溉耗电量和农药用量 | 第71页 |
5.3.2 SOC的年均累计量及土壤容重 | 第71-72页 |
5.3.3 土壤CH_4吸收与N_2O排放动态与累积量 | 第72-79页 |
5.3.4 田块尺度与系统水平的Net-GWP | 第79-81页 |
5.3.5 NH_3挥发和土壤无机氮的淋洗 | 第81-86页 |
5.4 讨论 | 第86-87页 |
5.5 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8-95页 |
6.1 综合讨论 | 第88-93页 |
6.1.1 氮肥绿色增产增效综合调控途径的增产节肥能力 | 第88-89页 |
6.1.2 氮肥绿色增产增效综合调控途径的环境效应 | 第89-93页 |
6.2 主要结论 | 第93-94页 |
6.3 本研究特色 | 第94页 |
6.4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