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前言 | 第9-10页 | 
| 1.2 低碳钢的表面改性研究现状概述 | 第10-11页 | 
| 1.3 中碳钢的表面改性研究现状概述 | 第11-12页 | 
| 1.4 高碳钢的表面改性研究现状概述 | 第12-13页 | 
| 1.5 脉冲爆炸-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 | 第13-14页 | 
| 1.6 脉冲爆炸-等离子体处理技术的优点 | 第14页 | 
| 1.7 选题依据 | 第14-15页 | 
| 1.8 研究内容、实验方案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 1.8.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8.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试样的制备及实验方法 | 第17-23页 | 
| 2.1 试样的制备 | 第17-19页 | 
| 2.1.1 实验材料的准备 | 第17页 | 
| 2.1.2 实验设备及原理 | 第17-18页 | 
| 2.1.3 其他设备 | 第18-19页 | 
| 2.2 测试方法 | 第19-23页 | 
| 2.2.1 物相分析 | 第19页 | 
| 2.2.2 表面及截面形貌分析 | 第19页 | 
| 2.2.3 断口分析 | 第19-20页 | 
| 2.2.4 维氏硬度测试 | 第20页 | 
| 2.2.5 摩擦磨损性能表征 | 第20-21页 | 
| 2.2.6 耐腐蚀性能测试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脉冲爆炸-等离子体处理距离对碳钢的影响 | 第23-43页 | 
| 3.1 试样的制备及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 3.2 处理距离对经淬火后低温回火热处理45钢的影响 | 第24-29页 | 
| 3.2.1 表面形貌的变化 | 第24-25页 | 
| 3.2.2 物相变化分析 | 第25-26页 | 
| 3.2.3 显微组织分析 | 第26-28页 | 
| 3.2.4 显微硬度变化 | 第28-29页 | 
| 3.2.5 讨论 | 第29页 | 
| 3.3 处理距离对经淬火后高温回火热处理45钢的影响 | 第29-36页 | 
| 3.3.1 表面形貌的变化 | 第29-31页 | 
| 3.3.2 物相变化分析 | 第31页 | 
| 3.3.3 显微组织分析 | 第31-34页 | 
| 3.3.4 显微硬度变化 | 第34-35页 | 
| 3.3.5 讨论 | 第35-36页 | 
| 3.4 处理距离对T10钢的影响 | 第36-41页 | 
| 3.4.1 表面形貌的变化 | 第36-37页 | 
| 3.4.2 物相变化分析 | 第37-38页 | 
| 3.4.3 显微组织分析 | 第38-40页 | 
| 3.4.4 显微硬度分析 | 第40-41页 | 
| 3.4.5 讨论 | 第4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碳含量对脉冲爆炸-等离子体处理碳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43-59页 | 
| 4.1 试样的制备及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 4.2 碳含量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44-45页 | 
| 4.3 碳含量对物相变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 4.4 碳含量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46-48页 | 
| 4.5 碳含量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 4.6 碳含量对耐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49-54页 | 
| 4.7 碳含量对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54-57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5.1 结论 | 第59页 | 
| 5.2 展望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