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萝卜属和芸薹属中的种传双链RNA病毒的研究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56页
    1 病毒学研究日渐重要第16-23页
        1.1 病毒可能是最古老的生命形式第17-18页
        1.2 病毒在细胞生命的进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18-19页
        1.3 病毒进化的分子机制第19-23页
    2 dsRNA病毒的研究现状第23-45页
        2.1 dsRNA的复制机制第33页
        2.2 dsRNA病毒的生态分布第33-44页
        2.3 dsRNA病毒的进化第44-45页
    3 芸薹属和萝卜属作物多样性研究第45-53页
        3.1 芸薹类种群的多样性研究第47-50页
        3.2 萝卜属的多样性研究第50-53页
    4 侵染芸薹属和萝卜属作物的隐潜病毒第53-55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思路第55-56页
第二章 萝卜属和芸薹属作物中的双链RNA第56-88页
    1 实验材料方法第57-60页
        1.1 植物材料第57-59页
        1.2 dsRNA提取第59页
        1.3 聚类分析第59页
        1.4 组织培养和组培苗病毒提取分离第59-60页
        1.5 叶片的内生真菌和共生真菌分析第60页
        1.6 低温处理第60页
    2 结果分析第60-85页
        2.1 萝卜属和芸薹属作物的病毒样症状第60-62页
        2.2 萝卜属和芸薹属中dsRNA带型分类第62页
        2.3 低温处理未能消除萝卜中的dsRNA第62-67页
        2.4 dsRNA存在于植物组织内而非与其共生的真菌内第67页
        2.5 各dsRNA在不同种群间的分布差异第67-71页
        2.6 种群内部的dsRNA带型分布第71-73页
        2.7 基于dsRNA带型的分子标记分析第73-85页
    3 总结与讨论第85-88页
        3.1 dsRNA病毒相关因子普遍存在于芸薹属和萝卜中的原因分析第85-86页
        3.2 dsRNA作为分子标记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第86-87页
        3.3 dsRNA分子标记的应用范围第87-88页
第三章 萝卜中一种三组分青霉病毒科病毒第88-11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9-98页
        1.1 植物材料第89页
        1.2 酶与试剂第89页
        1.3 接头设计与合成第89页
        1.4 dsRNA片段的回收第89页
        1.5 M-SPAT合成dsRNA片段对应的cDNA第89-92页
        1.6 cDNA的克隆第92-93页
        1.7 重组质粒的分析第93-94页
        1.8 病毒粒子的提取及分析第94-97页
        1.9 序列分析第97页
        1.10 RNA杂交第97-98页
        1.11 内生和共生真菌观察第9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8-110页
        2.1 一种和ds3500相关的新病毒第98页
        2.2 RasCV1的基因组的克隆第98-101页
        2.3 RasCV1基因组序列分析和表征第101-110页
        2.4 病毒核酸序列的杂交分析第110页
        2.5 D13中未发现含有RasCV1的真菌第110页
    3 总结与讨论第110-115页
        3.1 植物普遍受青霉病毒侵染第111-112页
        3.2 青霉病毒的内生化第112-115页
第四章 萝卜属和芸薹属中的三种双分病毒第115-1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5-116页
        1.1 植物材料第115页
        1.2 实验方法第115-11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6-130页
        2.1 ds1900对应于一种和VfPV相近的双分病毒第116-121页
        2.2 白芥(Sinapis alba)中的一种双分病毒第121-127页
        2.3 菜薹(Brassica rapa)中的一种双分病毒第127-128页
        2.4 芸薹类群内的双分病毒的进化关系第128-130页
    3 总结与讨论第130-135页
        3.1 三分体双分病毒的起源第130-135页
总结与展望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3页
附录第153-158页
作者简介第158-159页
致谢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类中立型随机延迟微分方程及其数值解的稳定性分析
下一篇:SDF-1/CXCR4和TECK/CCR9与胰腺癌预后不良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