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48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我国治理水污染和解决能源问题的科学研究概述 | 第12-16页 |
1.2.1 光催化反应过程 | 第14页 |
1.2.2 光催化过程的应用研究 | 第14-16页 |
1.3 光催化降解有机物 | 第16-22页 |
1.3.1 光催化降解有机物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1.3.2 光催化降解反应中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1.3.3 光催化剂的改性 | 第19-22页 |
1.4 光催化分解水制备氢气新能源 | 第22-33页 |
1.4.1 光催化分解水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1.4.2 光催化剂和催化活性的评价 | 第23-25页 |
1.4.3 光解水中光催化剂的材料体系 | 第25-29页 |
1.4.3.1 氧化物类催化剂 | 第25-26页 |
1.4.3.2 金属硫化物 | 第26-27页 |
1.4.3.3 碳基材料 | 第27-29页 |
1.4.3.4 新型光催化剂——MOFs | 第29页 |
1.4.4 光催化剂的改性 | 第29-32页 |
1.4.5 光催化材料的理论研究 | 第32-33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3-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8页 |
第2章 等离子体增强三元棒状Ag_2Mo_2O_7@AgBr-Ag异质结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 | 第48-66页 |
2.1 引言 | 第49-5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2.2.1 试剂材料 | 第50页 |
2.2.2 Ag_2Mo_2O_7棒的制备 | 第50页 |
2.2.3 异质结构的Ag_2Mo_2O_7@AgBr-Ag的制备 | 第50-51页 |
2.2.4 光催化剂表征 | 第51页 |
2.2.5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51页 |
2.2.6 活性物种捕获实验 | 第51-5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2.3.1 催化剂表征 | 第52-56页 |
2.3.2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56-58页 |
2.3.3 光催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 第58页 |
2.3.4 增强的光催化活性的催化机制 | 第58-6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第3章 基于两步法合成的无共催化剂的Zn_(0.5)Cd_(0.5)S可见光光催化产H_2活性极大提高 | 第66-84页 |
3.1 引言 | 第67-6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8-70页 |
3.2.1 试剂材料 | 第68页 |
3.2.2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68-69页 |
3.2.3 光催化产H_2 | 第69页 |
3.2.4 材料表征 | 第69-7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9页 |
3.3.1 光催化剂的形貌 | 第70-71页 |
3.3.2 相结构分析 | 第71-72页 |
3.3.3 光吸收性能 | 第72-74页 |
3.3.4 X-射线光电子光谱研究 | 第74-75页 |
3.3.5 光催化活性 | 第75-78页 |
3.3.6 荧光响应 | 第78-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第4章 通过极小的NiO纳米颗粒装饰的Zr基MOFs显著提高可见光光催化产氢H_2活性 | 第84-102页 |
4.1 引言 | 第85-8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6-88页 |
4.2.1 试剂材料 | 第86页 |
4.2.2 制备UiO-66-NH_2(U6N) | 第86-87页 |
4.2.3 制备U6N-NiO | 第87页 |
4.2.4 光催化H_2生成反应 | 第87-88页 |
4.2.5 光电化学测试 | 第88页 |
4.2.6 材料表征 | 第8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6页 |
4.3.1 表征 | 第89-93页 |
4.3.2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93-95页 |
4.3.3 电化学和荧光分析 | 第95-96页 |
4.3.4 光催化反应机制 | 第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