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9-12页 |
一、选题的理论及现实依据 | 第9-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特点 | 第20-22页 |
一、研究主要方法 | 第20页 |
二、研究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陈云经济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22-30页 |
第一节 革命战争时期 | 第22-24页 |
一、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时期 | 第22-23页 |
二、延安时期 | 第23页 |
三、东北时期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 | 第24-26页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第24-25页 |
二、“一五”时期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大跃进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第26-28页 |
一、大跃进时期 | 第26-27页 |
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第27-28页 |
第四节 “文革”结束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 第28-30页 |
一、“文革”结束初期 | 第28页 |
二、改革开放时期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 | 第30-45页 |
第一节 陈云的综合平衡经济思想 | 第30-32页 |
一、什么是综合平衡? | 第30-31页 |
二、按比例原则 | 第31-32页 |
三、综合平衡的实现 | 第32页 |
第二节 陈云的农业经济思想 | 第32-35页 |
一、农业的重要性 | 第32-33页 |
二、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第33页 |
三、提高农村生产力 | 第33-34页 |
四、搞好粮食生产和粮食供应 | 第34-35页 |
第三节 陈云的商业经济思想 | 第35-38页 |
一、社会主义商业的本质属性 | 第35-36页 |
二、坚持群众路线 | 第36页 |
三、公私关系 | 第36-37页 |
四、发展对外贸易 | 第37-38页 |
第四节 陈云反通胀经济思想 | 第38-41页 |
一、通胀的原因 | 第38-39页 |
二、稳定市场物价,保证人民生活 | 第39-41页 |
第五节 陈云经济改革思想 | 第41-45页 |
一、经济改革的背景 | 第41-42页 |
二、“八大”前后陈云的经济改革思想 | 第42-43页 |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陈云的经济改革思想 | 第43-45页 |
第四章 陈云经济学思想的伦理学意义 | 第45-51页 |
第一节 陈云“综合平衡”经济学思想的伦理意义 | 第45-46页 |
第二节 陈云农业经济思想伦理学意义 | 第46-47页 |
第三节 陈云商业经济思想伦理学意义 | 第47-48页 |
第四节 陈云反通胀经济思想的伦理学意义 | 第48-49页 |
第五节 陈云经济改革思想的伦理学意义 | 第49-51页 |
第五章 陈云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51-60页 |
第一节 供给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表现 | 第51-54页 |
一、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 | 第51-52页 |
二、供给侧改革下的经济转型的实现路径 | 第52-53页 |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供给侧改革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农业基础论对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的重要意义 | 第54-57页 |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 第54-55页 |
二、农业现代化是以科学技术普遍运用为前提的 | 第55-56页 |
三、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 第57-60页 |
一、计划经济思想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 | 第57-58页 |
二、市场经济要健康运营,必须以宏观调控的计划思想保驾护航 | 第58-60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6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