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小说的影像传播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苏童小说的图像化写作 | 第11-17页 |
(一)可视的意象 | 第11-12页 |
(二)独特的色彩运用 | 第12-13页 |
(三)白描手法的运用 | 第13-15页 |
(四)电影技巧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 | 第15-17页 |
二、苏童小说的影像改编整体观 | 第17-60页 |
(一)从小说到电影 | 第18-34页 |
1.《大红灯笼高高挂》 | 第18-20页 |
2.《红粉》 | 第20-23页 |
3.《罂粟》/《山中往事》 | 第23-25页 |
4.《大鸿米店》 | 第25-27页 |
5.《茉莉花开》 | 第27-30页 |
6.《小火车》 | 第30-32页 |
7.《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 第32-34页 |
(二)从小说到电视剧 | 第34-38页 |
1.《大红灯笼高高挂》 | 第34-36页 |
2.《女人为什么哭泣》 | 第36页 |
3.《离婚指南》 | 第36-37页 |
4.《红粉》 | 第37-38页 |
(三)从小说到芭蕾舞剧 | 第38-41页 |
(四)苏童的小说文本与影像文本的比较 | 第41-60页 |
1.主题上的差异 | 第41-46页 |
2.叙事方式的差异 | 第46-49页 |
3.表现方式的差异 | 第49-60页 |
三、苏童小说的影像传播形式及效果 | 第60-73页 |
(一)苏童小说影像传播的形式 | 第60-67页 |
1.书籍封面设计 | 第60-61页 |
2.海报的宣传作用 | 第61-62页 |
3.电影 | 第62-63页 |
4.电视剧 | 第63页 |
5.芭蕾舞剧 | 第63页 |
6.新闻通稿的作用 | 第63-64页 |
7.影评的再宣传 | 第64-65页 |
8.参加影展 | 第65页 |
9.“影像外文本”的传播 | 第65-67页 |
(二)苏童小说影像传播的效果 | 第67-73页 |
1.电影票房及上座率 | 第68页 |
2.视频网站播放量 | 第68-71页 |
3.豆瓣评分情况 | 第71-73页 |
四、苏童小说的影像传播的综合审视 | 第73-82页 |
(一)秉承“内容为王”的传播优化 | 第73-75页 |
1.故事性叙述 | 第73-74页 |
2.本土化题材 | 第74页 |
3.民族化精神 | 第74-75页 |
(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传播优化 | 第75-77页 |
1.细分市场 | 第75-76页 |
2.精准传播 | 第76页 |
3.准确定位 | 第76-77页 |
(三)多媒体整合营销的传播优化 | 第77-79页 |
1.依靠主流媒体宣传 | 第77页 |
2.发挥自媒体作用 | 第77-79页 |
3.实现跨屏传播 | 第79页 |
(四)基于国际化视野的传播优化 | 第79-82页 |
1.打造中国化内涵 | 第80页 |
2.打破中外文化壁垒 | 第80-82页 |
五、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