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资源动员理论视域下农村社区动员模式比较研究--以广东省南村与北村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国外关于动员的研究第12-14页
        1.2.2 国内关于农村动员的研究第14-17页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7-18页
    1.3 理论基础第18-21页
        1.3.1 资源动员理论的研究维度第18-20页
        1.3.2 资源动员理论对农村社区动员的适用性第20-21页
    1.4 研究意义第21-22页
        1.4.1 理论意义第21-22页
        1.4.2 现实意义第22页
    1.5 研究思路第22-26页
        1.5.1 研究目的第22-23页
        1.5.2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5.3 研究框架第24-26页
第二章 南村动员模式分析第26-37页
    2.1 南村的动员基础第26-29页
        2.1.1 南村条件概况第26页
        2.1.2 南村制度性保障第26-28页
        2.1.3 南村动员困境第28-29页
    2.2 南村动员主体的组织架构第29-32页
        2.2.1 村组议事会第29-30页
        2.2.2 家乡建设委员会与乡贤慈善会第30-31页
        2.2.3 村民小组长与组务监督小组第31-32页
    2.3 南村动员模式分析第32-36页
        2.3.1 南村资源动员维度分析第32-33页
        2.3.2 南村成员动员维度分析第33-34页
        2.3.3 南村框架动员维度分析第34-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北村动员模式分析第37-49页
    3.1 北村的动员基础第37-40页
        3.1.1 北村条件概况第37页
        3.1.2 北村制度性救济第37-39页
        3.1.3 北村动员困境第39-40页
    3.2 北村动员主体的组织架构第40-43页
        3.2.1 村民代表会议第40-41页
        3.2.2 村两委第41-42页
        3.2.3 经济联社第42-43页
    3.3 北村动员模式分析第43-48页
        3.3.1 北村资源动员维度分析第43-45页
        3.3.2 北村成员动员维度分析第45-46页
        3.3.3 北村框架动员维度分析第46-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南村模式”和“北村模式”的动员比较分析第49-60页
    4.1 动员行政资源比较第49-51页
        4.1.1 村民小组自治单元与多元治理主体第49-50页
        4.1.2 行政村自治单元与传统治理主体第50-51页
    4.2 动员意见领袖比较第51-53页
        4.2.1 公共竞合型能人第51-52页
        4.2.2 弱势主导型能人第52-53页
    4.3 动员方式比较第53-56页
        4.3.1 基于宗族关系的情感动员第53-55页
        4.3.2 基于制度权威的理性动员第55-56页
    4.4 动员调控手段比较第56-58页
        4.4.1 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第56-57页
        4.4.2 新媒体舆情调控技术第57-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农村社区动员的对策与建议第60-66页
    5.1 乡村振兴战略下两个动员案例样本的可推广性第60-62页
    5.2 对农村社区动员的对策与建议第62-65页
        5.2.1 根据村庄秩序合理划分自治单元以优化动员主体结构第62-63页
        5.2.2 培育能人治村的新路径以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第63页
        5.2.3 根据乡村社会资本和动员基础激发内在动员方式第63-64页
        5.2.4 综合运用传统与现代对接的多样化动员调控手段第64-65页
    5.3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附录第71-80页
    附录一:南村调研提纲第71-76页
    附录二:北村调研提纲第76-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附件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研究
下一篇:包头市北梁棚改社区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