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善达克沙地查干淖尔湖相沉积记录的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 季风边缘区全新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 孢粉学在古植被与古气候的应用 | 第16-21页 |
1.3.1 孢粉-植被关系研究 | 第16-17页 |
1.3.2 孢粉组合-气候关系研究 | 第17-19页 |
1.3.3 孢粉解译基础 | 第19-21页 |
1.4 研究意义、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1 浑善达克沙地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4.2 选题依据及科学问题 | 第21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3-30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3-24页 |
2.2 现代气候 | 第24-25页 |
2.3 地质与地貌 | 第25-26页 |
2.4 现代植被 | 第26-30页 |
第三章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 | 第30-38页 |
3.1 样品采集 | 第30页 |
3.2 年代测定 | 第30-3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3.3.1 粒度测定 | 第31-32页 |
3.3.2 孢粉提取 | 第32页 |
3.3.3 孢粉鉴定 | 第32-33页 |
3.3.4 盘星藻实验与鉴定 | 第33页 |
3.4 数据处理和制图 | 第33-35页 |
3.4.1 粒度指标及制图 | 第33-34页 |
3.4.2 孢粉计数及制图 | 第34-35页 |
3.5 孢粉群区化(BIOME) | 第35-36页 |
3.6 孢粉气候定量重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CG孔岩性与年代 | 第38-41页 |
4.1 CG孔岩性 | 第38-39页 |
4.2 年代模式的建立 | 第39-41页 |
第五章 CG孔代用指标记录与植被气候重建 | 第41-65页 |
5.1 CG孔粒度记录及沉积环境变化 | 第41-46页 |
5.1.1 粒度解译基础 | 第41页 |
5.1.2 CG孔粒度记录及古环境重建 | 第41-46页 |
5.2 CG孔孢粉记录及植被气候重建 | 第46-59页 |
5.2.1 主要孢粉类型 | 第46页 |
5.2.2 CG孔孢粉百分含量记录及植被气候重建 | 第46-55页 |
5.2.3 CG孔孢粉植被群区化定量重建 | 第55-56页 |
5.2.4 孢粉气候定量重建 | 第56-59页 |
5.3 CG孔盘星藻记录及环境变化 | 第59-61页 |
5.3.1 主要类型 | 第59-60页 |
5.3.2 CG孔盘星藻记录及环境变化 | 第60-61页 |
5.4 CG孔植被与气候演化 | 第61-65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65-78页 |
6.1 季风边缘区区域气候记录对比 | 第65-71页 |
6.1.1 区域气候记录对比 | 第65-69页 |
6.1.2 与东亚夏季风区气候记录对比 | 第69-71页 |
6.2 CG孔过去2000年气候记录及对比 | 第71-75页 |
6.3 浑善达克沙地全新世气候变化机制浅析 | 第75-7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7.1 结论 | 第78-79页 |
7.2 存在问题与未来的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