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试阈下太原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4.2 拟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18-26页 |
2.1 低碳经济理论 | 第18-20页 |
2.1.1 低碳经济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实质 | 第18-19页 |
2.1.3 世界主要国家的低碳经济 | 第19-20页 |
2.2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理论 | 第20-23页 |
2.2.1 产业结构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2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 第21页 |
2.2.3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第21-22页 |
2.2.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第22-23页 |
2.3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系 | 第23-24页 |
2.3.1 低碳经济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 第23-24页 |
2.3.2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 第24页 |
2.4 资源型产业转型理论 | 第24页 |
2.4.1 资源型产业含义及类型 | 第24页 |
2.4.2 资源型产业转型 | 第24页 |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太原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 第26-36页 |
3.1 太原市概况 | 第26-27页 |
3.1.1 地理区位 | 第26-27页 |
3.1.2 自然地理 | 第27页 |
3.1.3 人文社会发展 | 第27页 |
3.2 太原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 第27-29页 |
3.2.1 经济发展迅速,总量不断攀升 | 第27-28页 |
3.2.2 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新兴产业尚需发展 | 第28-29页 |
3.2.3 产业地域分布不均,中心-外围格局凸显 | 第29页 |
3.3 太原市产业结构时空演进分析 | 第29-36页 |
3.3.1 产业结构时间演替分析 | 第29-33页 |
3.3.2 产业结构空间变化分析 | 第33-36页 |
第4章 太原市第二产业低碳现状及其分析评价 | 第36-42页 |
4.1 第二产业低碳现状分析 | 第36-39页 |
4.1.1 能源消耗现状分析 | 第36-38页 |
4.1.2 第二产业碳排放量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4.2 碳排放模型构建 | 第39-40页 |
4.3 第二产业低碳现状评价 | 第40-42页 |
第5章 低碳经济视阈下太原市各区域产业发展评价 | 第42-48页 |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2-43页 |
5.2 产业发展评价分析 | 第43-45页 |
5.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43页 |
5.2.2 评价过程及结果 | 第43-45页 |
5.3 区域产业发展类型评价 | 第45-48页 |
第6章 太原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式与建议 | 第48-59页 |
6.1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式 | 第48-50页 |
6.1.1 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 第48页 |
6.1.2 产业-地域组织模式 | 第48-49页 |
6.1.3 产业-社会发展模式 | 第49-50页 |
6.2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策 | 第50-59页 |
6.2.1 发展新兴产业,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 第50-52页 |
6.2.2 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低碳能源供应 | 第52-53页 |
6.2.3 基于低碳经济,选取主导产业 | 第53-56页 |
6.2.4 健全低碳机制,弘扬低碳理念 | 第56-59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9-6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7.2 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60页 |
7.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附表1 | 第66-67页 |
附表2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