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21页 |
1 昆虫对寄主植物选择机制 | 第10-11页 |
1.1 昆虫对寄主植物及其器官的趋嗜行为 | 第10-11页 |
1.2 昆虫对寄主植物气味的趋嗜行为 | 第11页 |
2 虫害诱导寄主的防御体系研究 | 第11-16页 |
2.1 虫害诱导的植物直接防御体系 | 第12-16页 |
2.2 寄主植物的间接防御系统 | 第16页 |
3 刺吸式口器昆虫与植物的互作关系 | 第16-17页 |
3.1 胶状唾液的作用 | 第17页 |
3.2 水状唾液的作用 | 第17页 |
4 悬铃木方翅网蝽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4.1 悬铃木方翅网蝽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4.2 悬铃木方翅网蝽对寄主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18页 |
4.3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治 | 第18-19页 |
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6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一章 昆虫取食引起的悬铃木叶片挥发物的变化 | 第21-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1.1 供试苗木 | 第21页 |
1.2 实验设备及试剂 | 第21页 |
1.3 实验条件 | 第21-22页 |
1.3.1 挥发物采集方法 | 第21-22页 |
1.3.2 气谱和质谱条件 | 第22页 |
1.3.3 物质浓度计算方法 | 第22页 |
2 实验结果 | 第22-28页 |
2.1 健康悬铃木叶片的挥发物成分分析 | 第22-23页 |
2.2 昆虫取食后悬铃木叶片挥发物的成分分析 | 第23-26页 |
2.3 健康叶片挥发物含量的时序变化 | 第26页 |
2.4 昆虫取食后叶片挥发物含量的时序变化 | 第26-27页 |
2.5 健康叶片与昆虫取食叶片相同挥发物含量变化的比较 | 第27-28页 |
3 讨论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悬铃木叶片防御酶活力的变化 | 第29-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1.1.1 供试苗木 | 第29页 |
1.1.2 供试昆虫 | 第29页 |
1.1.3 材料处理 | 第29页 |
1.2 悬铃木叶片的多酚氧化酶的测定 | 第29-30页 |
1.3 悬铃木叶片的过氧化物酶的测定 | 第30页 |
1.4 悬铃木叶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测定 | 第30页 |
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2.1 昆虫取食对悬铃木叶多酚氧化酶活力的变化 | 第30-31页 |
2.2 昆虫取食对悬铃木叶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 | 第31页 |
2.3 昆虫取食对悬铃木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的影响 | 第31-32页 |
3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悬铃木叶片生化物质的测定 | 第34-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 第34页 |
1.1.1 供试苗木 | 第34页 |
1.1.2 供试昆虫 | 第34页 |
1.1.3 材料处理 | 第34页 |
1.2 糖总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1.2.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4-35页 |
1.2.2 样品的测定 | 第35页 |
1.3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 第35页 |
1.3.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5页 |
1.3.2 样品测定 | 第35页 |
1.4 单宁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1.4.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5-36页 |
1.4.2 样品的测定 | 第36页 |
1.5 酚酸含量测定 | 第36页 |
1.5.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6页 |
1.5.2 样品的测定 | 第36页 |
1.6 黄酮含量测定 | 第36-37页 |
1.6.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6页 |
1.6.2 样品的测定 | 第36-37页 |
1.7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1.8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2.1 昆虫取食叶片后总糖含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2.2 昆虫取食叶片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38页 |
2.3 昆虫取食叶片后单宁含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2.4 昆虫取食叶片后酚酸含量的变化 | 第39页 |
2.5 昆虫取食叶片后黄酮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2.6 昆虫取食叶片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方翅网蝽对悬铃木叶片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 第42-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1.1 方翅网蝽的来源 | 第42页 |
1.2 悬铃木叶片挥发物的采集 | 第42页 |
1.3 气谱-触角电位联用测定 | 第42-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3 讨论 | 第48-49页 |
全文总结 | 第49-51页 |
1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2 本项研究的创新性 | 第50页 |
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