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聚光电池冷却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主动式冷却 | 第10-11页 |
1.2.2 被动式冷却 | 第11-12页 |
1.2.3 新型冷却技术 | 第12页 |
1.3 纳米流体强化换热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4 纳米流体在太阳能应用中的研究 | 第16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纳米流体的制备与传热特性 | 第18-29页 |
2.1 纳米流体的制备及稳定性 | 第18-19页 |
2.1.1 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 | 第18页 |
2.1.2 纳米流体的稳定性 | 第18-19页 |
2.2 试验原料及仪器 | 第19页 |
2.3 纳米流体的制备及物性分析 | 第19-22页 |
2.3.1 纳米流体的制备及稳定性分析 | 第19-21页 |
2.3.2 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测定 | 第21页 |
2.3.3 纳米流体透射率的测定 | 第21-22页 |
2.4 纳米流体在太阳能集热管中的传热特性 | 第22-28页 |
2.4.1 SiO_2-水纳米流体换热特性数值模拟 | 第22-25页 |
2.4.2 SiO_2纳米流体换热特性试验 | 第25-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聚光条件下微通道散热器传热性能 | 第29-50页 |
3.1 前言 | 第29-30页 |
3.1.1 微通道冷却技术 | 第29-30页 |
3.1.2 微通道纳米流体的传热性能研究现状 | 第30页 |
3.2 几何模型和计算区域的离散化 | 第30-34页 |
3.2.1 物理模型 | 第30-32页 |
3.2.2 区域的离散化 | 第32-34页 |
3.3 数学模型 | 第34页 |
3.3.1 流体区域控制方程 | 第34页 |
3.3.2 固体区域控制方程 | 第34页 |
3.4 边界条件和材料属性 | 第34-36页 |
3.4.1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34-35页 |
3.4.2 材料属性 | 第35-36页 |
3.5 控制方程的求解设置 | 第36页 |
3.6 模拟结果与结构优化 | 第36-49页 |
3.6.1 模型的验证 | 第39-41页 |
3.6.2 单因子优化 | 第41-44页 |
3.6.3 多因子优化 | 第44-4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纳米流体在微通道中的换热特性 | 第50-63页 |
4.1 纳米流体的计算模型 | 第50-54页 |
4.1.1 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研究方法 | 第50页 |
4.1.2 纳米流体的计算模型 | 第50-54页 |
4.2 物理和数学模型 | 第54-56页 |
4.2.1 物理模型 | 第54-55页 |
4.2.2 流动和传热的数学模型 | 第55-56页 |
4.3 边界条件 | 第56页 |
4.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6-61页 |
4.4.1 两相流模型的选择 | 第56-58页 |
4.4.2 纳米流体质量分数的影响 | 第58-59页 |
4.4.3 纳米颗粒粒径的的影响 | 第59-60页 |
4.4.4 纳米颗粒种类的影响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非均匀热流分布下微通道传热特性 | 第63-75页 |
5.1 高倍聚光方式的选择 | 第63-65页 |
5.2 非均匀热流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 第65-66页 |
5.3 边界条件 | 第66-67页 |
5.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7-74页 |
5.4.1 电池表面非均匀热流分布 | 第67-70页 |
5.4.2 不同直射辐照度对冷却结构换热的影响 | 第70-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