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 第12-15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1.3.3 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危机 | 第18页 |
2.1.2 网络舆情 | 第18-19页 |
2.1.3 涉狱网络舆情 | 第19-20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2.1 公共危机管理 | 第20-21页 |
2.2.2 社会燃烧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4R模型 | 第22-25页 |
第3章 涉狱网络舆情概述 | 第25-37页 |
3.1 涉狱网络舆情的类型 | 第25-29页 |
3.1.1 涉狱网络舆情的特点 | 第25-26页 |
3.1.2 涉狱网络舆情的成因 | 第26-27页 |
3.1.3 涉狱网络舆情的类型 | 第27-29页 |
3.2 涉狱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 第29-33页 |
3.2.1 媒体结构多元化 | 第30页 |
3.2.2 负面舆情上升 | 第30-32页 |
3.2.3 舆情发生点分布不均 | 第32页 |
3.2.4 从网络暴力向现实暴力演变 | 第32-33页 |
3.3 涉狱网络舆情对监狱管理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1 正面影响 | 第33-34页 |
3.3.2 负面影响 | 第34-35页 |
3.4 4R模型在涉狱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35-37页 |
第4章 相关案例实证分析 | 第37-52页 |
4.1 辽宁铁岭监狱网络舆情事件 | 第37-42页 |
4.1.1 事件简介 | 第37-38页 |
4.1.2 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 | 第38-40页 |
4.1.3 主要网络舆情倾向 | 第40-41页 |
4.1.4 事件过程中官方的反应 | 第41-42页 |
4.2 黑龙江讷河监狱网络舆情事件 | 第42-46页 |
4.2.1 事件简介 | 第42-43页 |
4.2.2 网络舆情形成过程 | 第43-44页 |
4.2.3 主要网络舆情倾向 | 第44-45页 |
4.2.4 事件过程中官方的反应 | 第45-46页 |
4.3 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启示 | 第46-52页 |
4.3.1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6-50页 |
4.3.2 从中获得的启示 | 第50-52页 |
第5章 基于 4R模型的涉狱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 | 第52-62页 |
5.1 危机缩减阶段的应对策略 | 第52-54页 |
5.1.1 规范执法行为 | 第52-53页 |
5.1.2 强化警务督察 | 第53页 |
5.1.3 加强狱情研判 | 第53-54页 |
5.1.4 推进狱务公开 | 第54页 |
5.2 危机预备阶段的应对策略 | 第54-57页 |
5.2.1 建立有力的危机管理团队 | 第54-55页 |
5.2.2 构建有效的舆情监测系统 | 第55-56页 |
5.2.3 建立全面的危机处置预案 | 第56页 |
5.2.4 加强日常培训与演练工作 | 第56-57页 |
5.3 危机反应阶段的应对策略 | 第57-59页 |
5.3.1 快速进行危机评估 | 第57-58页 |
5.3.2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 第58页 |
5.3.3 有效引导舆情导向 | 第58-59页 |
5.4 危机恢复阶段的应对策略 | 第59-62页 |
5.4.1 建立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评估机制 | 第59-60页 |
5.4.2 制定恢复计划突出监狱形象塑造 | 第60页 |
5.4.3 合理利用危机实现由“危”到“机”转化 | 第60-62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