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31页 |
1.1 超疏水表面 | 第9-18页 |
1.1.1 超疏水表面概述 | 第9-10页 |
1.1.2 仿自然超疏水表面 | 第10-12页 |
1.1.3 超疏水表面的机理 | 第12-14页 |
1.1.4 制备超疏水表面的方法 | 第14-16页 |
1.1.5 超疏水表面的功能与应用 | 第16-18页 |
1.2 液滴碰撞的研究 | 第18-26页 |
1.2.1 液滴碰撞概述 | 第18-19页 |
1.2.2 双液滴碰撞的现象 | 第19-22页 |
1.2.3 几种特殊形式的液滴碰撞 | 第22-24页 |
1.2.4 液滴碰撞的模拟方法 | 第24-26页 |
1.3 在表面的液滴碰撞研究 | 第26-29页 |
1.3.1 在表面液滴碰撞的概述 | 第26-27页 |
1.3.2 超疏水表面上液滴碰撞的研究 | 第27-29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在硅超疏水表面温度对液滴头对头碰撞状态的影响 | 第31-44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实验准备 | 第32-35页 |
2.2.1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32-33页 |
2.2.2 实验设备的搭建 | 第33-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2.3.1 超疏水表面的结构分析 | 第35页 |
2.3.2 常温下超疏水表面上的液滴碰撞研究 | 第35-39页 |
2.3.3 温度对超疏水表面液滴碰撞的影响 | 第39-41页 |
2.3.4 温度对超疏水表面液滴碰撞影响的分析 | 第41-43页 |
2.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硅超疏水表面不同温度液滴的碰撞的融合与弹开的研究 | 第44-56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实验准备 | 第45-46页 |
3.2.1 实验设备与操作步骤 | 第45页 |
3.2.2 液滴碰撞过程各参数的说明 | 第45-4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5页 |
3.3.1 两种不同碰撞过程的比较和分析 | 第46-47页 |
3.3.2 不同温度液滴碰撞后的动力学分析 | 第47-49页 |
3.3.3 不同温度液滴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分析 | 第49-55页 |
3.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铜超疏水表面上不同温度液滴平面碰撞的研究 | 第56-64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实验准备 | 第56-58页 |
4.2.1 超疏水表面铜板的制备 | 第56-58页 |
4.2.2 铜超疏水表面不同温度液滴平面碰撞的实验步骤与分析 | 第5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4.3.1 铜板超疏水结构的表征 | 第58-59页 |
4.3.2 超疏水表面的不同温度液滴平面碰撞的现象 | 第59-61页 |
4.3.3 温度对碰撞状态改变的分析 | 第61-63页 |
4.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64-67页 |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64页 |
5.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