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高性能聚酰亚胺基及聚苯基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符号说明第3-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5-63页
    1.1 高性能聚合物概述第15-16页
    1.2 聚酰亚胺类高性能聚合物第16-30页
        1.2.1 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第17-18页
        1.2.2 热塑性聚酰亚胺第18-20页
        1.2.3 热塑性聚酰亚胺的改性第20-22页
        1.2.4 异构聚酰亚胺第22页
        1.2.5 异构二酐单体对聚酰亚胺性能的影响第22-24页
        1.2.6 异构二酐单体的合成方法第24-29页
        1.2.7 异构共聚聚酰亚胺第29-30页
    1.3 聚苯类高性能聚合物第30-39页
        1.3.1 聚苯类高性能聚合物简介第30-33页
        1.3.2 聚苯类聚合物的改性第33-35页
        1.3.3 聚苯酰基苯(PBP)聚合物第35-39页
        1.3.4 聚苯类纳米纤维第39页
    1.4 静电纺丝技术第39-43页
        1.4.1 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进展第39-40页
        1.4.2 静电纺丝技术的应用第40-42页
        1.4.3 高强度电纺纳米纤维第42-43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第43-46页
    参考文献第46-63页
第2章 基于3,3′-RsDPA的聚酰亚胺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63-77页
    2.1 引言第63页
    2.2 实验部分第63-66页
        2.2.1 实验原料第63-64页
        2.2.2 N-甲基-3-氯代酞酰亚胺的合成第64页
        2.2.3 3 ,3′-RsDPA的合成第64-65页
        2.2.4 聚酰胺酸(PAA)及聚酰亚胺模塑粉的制备第65页
        2.2.5 仪器表征第65-6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66-72页
        2.3.1 化合物Ⅰ(N-甲基-3-氯代酞酰亚胺)的合成第66-67页
        2.3.2 化合物Ⅱ(双酰亚胺)的合成第67-68页
        2.3.3 化合物Ⅲ(三苯二醚四胺甲酸)的合成第68-69页
        2.3.4 化合物Ⅳ(3,3′-RsDPA)的合成第69页
        2.3.5 FT-IR表征第69-70页
        2.3.6 聚酰亚胺模塑粉的结晶行为分析第70-71页
        2.3.7 聚酰亚胺模塑粉的热性能分析第71页
        2.3.8 聚酰亚胺膜的力学性能分析第71-72页
    2.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第3章 可3D打印共聚聚酰亚胺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77-87页
    3.1 引言第77-78页
    3.2 实验部分第78-80页
        3.2.1 实验原料第78页
        3.2.2 聚酰胺酸(PAA)及聚酰亚胺模塑粉的制备第78-79页
        3.2.3 仪器表征第79-8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80-84页
        3.3.1 FT-IR表征第80页
        3.3.2 Co-PI的热性能分析第80-81页
        3.3.3 Co-PI的结晶行为分析第81-82页
        3.3.4 Co-PI的力学性能分析第82-83页
        3.3.5 Co-PI的溶解行为分析第83-84页
    3.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第4章 高性能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87-105页
    4.1 引言第87-88页
    4.2 实验部分第88-91页
        4.2.1 实验原料第88-89页
        4.2.2 聚酰胺酸的合成第89页
        4.2.3 取向复合电纺PI纳米纤维带的制备第89-90页
        4.2.4 纤维增强PI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第90页
        4.2.5 共混PI薄膜的制备第90页
        4.2.6 仪器表征第90-9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1-99页
        4.3.1 电纺复合纳米纤维带的结构和形貌第91-93页
        4.3.2 纤维增强PI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第93-95页
        4.3.3 纤维增强PI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第95-98页
        4.3.4 纤维增强PI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和热机械性能第98-99页
    4.4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5页
第5章 聚苯类(PBPY/PI)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105-125页
    5.1 引言第105-106页
    5.2 实验部分第106-110页
        5.2.1 实验原料第106-107页
        5.2.2 催化剂(NiCl_2BPy)配合物的制备第107页
        5.2.3 邻苯二甲酸封端的聚苯酰基苯(PBPA)低聚物的合成第107-108页
        5.2.4 BPDA-BPA聚酰胺酸(PAA)溶液的合成第108页
        5.2.5 PBPY/PI纳米纤维的制备第108-109页
        5.2.6 仪器表征第109-11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0-117页
        5.3.1 邻苯二甲酸封端的聚苯酰基苯(PBPA)的合成第110-114页
        5.3.2 PBPY/PI纳米纤维的形貌表征第114-115页
        5.3.3 PBPY/PI纳米纤维的红外分析第115-117页
    5.4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5页
第6章 高性能聚苯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125-153页
    6.1 引言第125页
    6.2 实验部分第125-127页
        6.2.1 实验原料第125-126页
        6.2.2 热处理工艺的优化第126页
        6.2.3 PBPA/DAB摩尔比的优化第126页
        6.2.4 高性能聚苯纤维的耐化学性能研究第126页
        6.2.5 仪器表征第126-127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27-149页
        6.3.1 热处理工艺对PBPY/PI纳米纤维性能的影响第127-134页
        6.3.2 组装单体摩尔比对纤维性能的影响第134-141页
        6.3.3 PBPA分子量对PBPY/PI复合纳米纤维带的性能影响第141-143页
        6.3.4 高性能聚苯纤维的耐酸碱性研究第143-149页
    6.4 本章小结第149-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3页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53-157页
    7.1 全文总结第153-155页
    7.2 研究展望第155-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159-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鼠组织器官及NCI60癌症细胞系转录因子蛋白质组学研究
下一篇:基于弯曲波特征的固井质量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