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移动相亲用户端的发展策略研究--以世纪佳缘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导言第7-14页
    一、研究源起第7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12页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第12-13页
    四、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一章 移动相亲用户端:互联网婚恋交友的新形式第14-22页
    第一节 现状——风生水起的发展形势第14-17页
        一、用户特征:增长快、年轻化第14-15页
        二、交友形式:多渠道、社交化第15-16页
        三、盈利模式:多样化、探索期第16-17页
    第二节 原因——社会文化和技术力量的共同催化第17-19页
        一、陌生人社会:都市男女面临交友困境第17-18页
        二、媒介化社会:“新新媒介”的无限可能第18-19页
    第三节 特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恋爱机会第19-22页
        一、移动性:随身携带的爱情第19页
        二、即时性:让交流即刻发生第19-20页
        三、搜索性:LBS技术让你“勾搭”身边的他\她第20页
        四、社交化:在互动中擦出火花第20-22页
第二章 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与错位:世纪佳缘移动用户端的交往行为分析第22-30页
    第一节 “后台实名、前台匿名”:理性虚拟社交的愿景第22-23页
        一、实名为匿名背书第22页
        二、实名制难以强制推行第22-23页
    第二节 世纪佳缘用户端会员的角色建构:呈现完美的自我第23-26页
        一、用户端丰富的建构渠道:可呈现全面的会员形象第23-24页
        二、会员的选择性建构:呈现模糊、完美的形象第24-25页
        三、角色建构的结果:虚拟形象与现实人物的差异第25-26页
    第三节 多元化的搜索设置:准确搜索心目中的他\她第26-27页
        一、基本设置:根据择偶标准缩小交友圈第26页
        二、大数据搜索:让缘分更精准一点第26-27页
    第四节 世纪佳缘融合现实与虚拟的尝试:打通线上交流与线下交往第27-30页
        一、世纪佳缘“求约会”的尝试:回归面对面的相亲形式第27-28页
        二、移动相亲用户端的线下可能性:新的交友方式、新的盈利点第28-30页
第三章 世纪佳缘移动用户端发展的现实困境第30-35页
    第一节 不成熟的社交平台:留不住用户第30-31页
        一、即时通讯:亟需养成用户使用习惯第30页
        二、个人主页:形同虚设、难以发挥作用第30-31页
    第二节 向用户收费的盈利模式:与互联网经济相悖第31-33页
        一、世纪佳缘移动端盈利模式:传统与创新并举第31-32页
        二、向会员收费:与互联网“免费的午餐”相悖第32-33页
    第三节 移动相亲用户端信任体系缺乏建设基础第33-35页
        一、陌生人社会:必不可少的“制度信任”建设第33页
        二、移动用户端会员实名制认证:推广不力,亟需改善第33-35页
第四章 移动相亲用户端的搭建策略:全方位、融合化建设之路第35-44页
    第一节 :平台建设:用户端社交化发展迫在眉睫第35-38页
        一、加快即时通讯的建设,提高用户黏性第35-37页
        二、呈现真实的会员形象,强化用户端的互动属性第37-38页
    第二节 盈利模式:让免费浪潮来得更猛烈一些第38-40页
        一、实行基本功能免费制度,为收费打下用户基础第38-39页
        二、提高用户活跃度,走“渠道盈利”的新路线第39页
        三、降低用户端的可替代性,走融合化发展之路第39-40页
    第三节 加快移动相亲用户端信誉体系的建设,为严肃婚恋打基础第40-41页
        一、找准用户的需求点,“奖惩并济”巧妙推进实名制建设第40-41页
        二、技术与制度携手共进,推进用户端监管体系的完善第41页
    第四节 融合发展:营造秩序井然的婚恋生态环境第41-44页
        一、用户端与网站的融合:实现用户信息的共享第42页
        二、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开创新的用户端发展模式第42-43页
        三、跨行业融合:打造“大婚恋”概念第43-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9页
后记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日报》“文章出轨”事件报道研究
下一篇:中美报纸重大事件报道比较研究--以“棱镜门”事件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