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论文

湘西土家族建筑演变的适应性机制研究--以永顺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3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5页
        1.1.1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尝试建立基于环境本位的建筑观第11-12页
        1.1.2 城镇化进程中,针对地区特色危机进行的抢救性研究第12-14页
        1.1.3 全球化语境下,探索民族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路径第14-15页
    1.2 研究内容与对象第15-21页
        1.2.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2.2 研究对象第16-21页
    1.3 研究方法第21-23页
        1.3.1 长时段的研究方法第21-22页
        1.3.2 融贯综合的研究方法第22页
        1.3.3 微观个案与宏观视野相结合第22页
        1.3.4 田野调查与方志研究相结合第22-23页
    1.4 研究综述与论文创新点第23-32页
        1.4.1 适应性相关研究第23-27页
        1.4.2 土家族及土家族建筑相关研究第27-31页
        1.4.3 论文创新点第31-32页
    1.5 研究框架第32-35页
第2章 适应性的理论与思想第35-64页
    2.1 适应性的阐释第35-48页
        2.1.1 适应的基本释义第35-36页
        2.1.2 达尔文进化论的“适者生存”第36-38页
        2.1.3 斯图尔德的“文化适应”第38-40页
        2.1.4 麦克哈格的“适应标准”第40-42页
        2.1.5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适应观第42-45页
        2.1.6 人居环境科学中的适应性基础第45-46页
        2.1.7 可持续发展观中的适应性要求第46-48页
    2.2 建筑的适应性第48-54页
        2.2.1 基本涵义第48页
        2.2.2 集群性第48-49页
        2.2.3 普遍性与相对性第49页
        2.2.4 时态性与时段性第49-51页
        2.2.5 互动性与共生性第51页
        2.2.6 中性与多维性第51-52页
        2.2.7 自组织性与可调控性第52-54页
    2.3 建筑适应性机制的基本要素第54-62页
        2.3.1 建筑与自然环境第55-57页
        2.3.2 建筑与社会文化环境第57-59页
        2.3.3 建筑与经济技术环境第59-62页
        2.3.4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第62页
    2.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3章 湘西土家族地区的适应性背景第64-78页
    3.1 湘西及永顺的自然地理概况第64-67页
        3.1.1 地理气候第64-66页
        3.1.2 自然资源第66-67页
    3.2 土家族的基本情况第67-71页
        3.2.1 土家族概况第67-68页
        3.2.2 土家族族源第68-70页
        3.2.3 土家族的形成时间第70-71页
    3.3 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历史沿革及研究阶段划分第71-77页
        3.3.1 溪州之役以前——形成时期第71-74页
        3.3.2 溪州之役至鸦片战争——成熟时期第74-76页
        3.3.3 鸦片战争之后——变迁时期第76-77页
    3.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4章 永顺土家族村寨的适应性演变第78-117页
    4.1 形成时期第78-80页
    4.2 成熟时期第80-111页
        4.2.1 村寨选点第80-82页
        4.2.2 山环水绕:老司城第82-93页
        4.2.3 山冈之巅:双凤村第93-97页
        4.2.4 枕山面水:劳庄第97-99页
        4.2.5 两山之间:龙西湖第99-102页
        4.2.6 太极之势:小干溪第102-104页
        4.2.7 开门见山:那丘第104-106页
        4.2.8 小结第106-111页
    4.3 变迁时期第111-116页
        4.3.1 形态异质第111-112页
        4.3.2 交通升级第112-113页
        4.3.3 结构离散第113-115页
        4.3.4 规模矛盾第115-116页
    4.4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5章 永顺土家族民居与宗教建筑的适应性演变第117-177页
    5.1 形成时期第117-126页
        5.1.1 穴居第117-120页
        5.1.2 巢居第120-121页
        5.1.3 半地穴和早期地面建筑第121-125页
        5.1.4 早期干栏建筑第125页
        5.1.5 小结第125-126页
    5.2 成熟时期第126-159页
        5.2.1 从叉木架屋到木构瓦房第126-128页
        5.2.2 传统民居的平面功能第128-151页
        5.2.3 传统民居的结构形式第151-153页
        5.2.4 传统民居的材料构造第153-155页
        5.2.5 典型宗教建筑第155-157页
        5.2.6 小结第157-159页
    5.3 变迁时期第159-175页
        5.3.1 传统民居的变迁第159-172页
        5.3.2 新民居的出现第172-173页
        5.3.3 宗教建筑的极端异化第173-175页
    5.4 本章小结第175-177页
第6章 适应性机制之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第177-193页
    6.1 形成时期:凸显制约第177-179页
        6.1.1 聚落:选址的绝对依赖第177-178页
        6.1.2 住所:基本需求的物化第178-179页
    6.2 成熟时期:均衡理应第179-185页
        6.2.1 村寨之“理”第179-182页
        6.2.2 民居之“应”第182-185页
    6.3 变迁时期:自主分化第185-191页
        6.3.1 自然环境的生态异化第185-188页
        6.3.2 村寨的自主生长第188-189页
        6.3.3 民居的游离分化第189-191页
    6.4 本章小结第191-193页
第7章 适应性机制之社会文化环境的选择作用第193-224页
    7.1 形成时期:蒙昧野蛮第193-196页
        7.1.1 朴素的氏族部落文化:原始的住居第193-195页
        7.1.2 征战频繁,社会动荡:部落聚居的维持第195-196页
    7.2 成熟时期:有机凸显第196-209页
        7.2.1 民族共同文化和心理的形成第196-202页
        7.2.2 文化涵化第202-209页
    7.3 变迁时期:徘徊之间第209-222页
        7.3.1 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第209-217页
        7.3.2 民族主体意识的徘徊第217-222页
    7.4 本章小结第222-224页
第8章 适应性机制之经济技术环境的选择作用第224-266页
    8.1 形成时期:原始萌芽第224-227页
        8.1.1 渔猎采集到原始农耕:定居的可能第224-226页
        8.1.2 陶器烧制到铁器锻打:材料的换代第226-227页
    8.2 成熟时期:稳定发展第227-239页
        8.2.1 封建地主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第228-232页
        8.2.2 先进技术的传播第232-239页
    8.3 变迁时期:复杂凸显第239-264页
        8.3.1 经济体制的转型第239-254页
        8.3.2 技术结构的杂糅第254-264页
    8.4 本章小结第264-266页
第9章 结论:湘西土家族建筑演变的适应性机制与调适第266-282页
    9.1 湘西土家族建筑适应性演变的特点第266-268页
    9.2 湘西土家族建筑演变的适应性机制第268-273页
        9.2.1 共同进化与螺旋式演变第268-270页
        9.2.2 选择限度与短板效应第270-272页
        9.2.3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第272-273页
        9.2.4 建筑适应性机制的框架第273页
    9.3 湘西土家族建筑发展的适应性调适第273-280页
        9.3.1 环境要素选择作用的均衡协调第273-276页
        9.3.2 建筑要素的更新引导与重点保护第276-280页
    9.4 结语第280-282页
参考文献第282-290页
图表说明第290-294页
致谢第294-297页
附录A 永顺县志及调研相关内容(第 6、7 章附表)第297-308页
附录B 湘西苗族建筑测绘图(预调研部分成果)第308-320页
附录C 调查问卷(选样)第320-35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353-354页

论文共3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可持续视角的特大城市地区土地使用模式测度研究
下一篇:新型节能页岩烧结砌块结构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