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金花叶化学成分研究
缩略语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1 洋金花中医药论述 | 第12页 |
1.2 洋金花基原植物形态及资源分布研究 | 第12页 |
1.3 洋金花化学成分研究 | 第12-15页 |
1.3.1 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 | 第12-13页 |
1.3.2 醉茄内酯类化学成分研究 | 第13页 |
1.3.3 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 第13-14页 |
1.3.4 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 第14页 |
1.3.5 木脂素类化学成分研究 | 第14页 |
1.3.6 芳香族类化学成分研究 | 第14-15页 |
1.4 洋金花叶化学成分研究 | 第15-16页 |
1.4.1 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 | 第15页 |
1.4.2 醉茄内酯类化学成分研究 | 第15-16页 |
1.5 洋金花种子化学成分研究 | 第16-17页 |
1.5.1 醉茄内酯类化学成分研究 | 第16-17页 |
1.5.2 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 | 第17页 |
1.6 洋金花根化学成分研究 | 第17页 |
1.7 洋金花叶药理作用研究 | 第17-18页 |
1.7.1 抗氧化活性 | 第17页 |
1.7.2 抗菌活性 | 第17页 |
1.7.3 抗细胞增殖活性 | 第17页 |
1.7.4 毒性 | 第17-18页 |
1.8 洋金花叶的临床应用研究 | 第18页 |
1.8.1 治疗顽固性溃疡 | 第18页 |
1.8.2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 第18页 |
1.8.3 外治皮肤搔痒起水泡 | 第18页 |
1.8.4 治疗瘘孔引起的流脓 | 第18页 |
1.9 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洋金花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9-59页 |
2.1 洋金花叶的提取和分离 | 第19-21页 |
2.1.1 洋金花叶提取物的制备 | 第19-21页 |
2.2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21-31页 |
2.2.1 醉茄内酯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21-31页 |
2.2.1.1 化合物1的结构鉴定 | 第21-24页 |
2.2.1.2 化合物2的结构鉴定 | 第24-27页 |
2.2.1.3 化合物3的结构鉴定 | 第27-31页 |
2.3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1-53页 |
2.3.1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1-36页 |
2.3.1.1 化合物4的结构鉴定 | 第31-32页 |
2.3.1.2 化合物5的结构鉴定 | 第32-33页 |
2.3.1.3 化合物6的结构鉴定 | 第33-34页 |
2.3.1.4 化合物7的结构鉴定 | 第34-36页 |
2.3.2 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6-42页 |
2.3.2.1 化合物8的结构鉴定 | 第36-37页 |
2.3.2.2 化合物9的结构鉴定 | 第37-38页 |
2.3.2.3 化合物10的结构鉴定 | 第38-40页 |
2.3.2.4 化合物11的结构鉴定 | 第40-41页 |
2.3.2.5 化合物12的结构鉴定 | 第41-42页 |
2.3.3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42-50页 |
2.3.3.1 化合物13的结构鉴定 | 第42-45页 |
2.3.3.2 化合物14的结构鉴定 | 第45-46页 |
2.3.3.3 化合物15的结构鉴定 | 第46-48页 |
2.3.3.4 化合物16的结构鉴定 | 第48-49页 |
2.3.3.5 化合物17的结构鉴定 | 第49-50页 |
2.3.4 其他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50-53页 |
2.3.4.1 化合物18的结构鉴定 | 第50-51页 |
2.3.4.2 化合物19的结构鉴定 | 第51-52页 |
2.3.4.3 化合物20的结构鉴定 | 第52-53页 |
2.4 实验部分 | 第53-59页 |
2.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53-54页 |
2.4.2 提取 | 第54页 |
2.4.3 分离 | 第54-55页 |
2.4.4 结构鉴定数据 | 第55-58页 |
2.4.5 化合物的酸水解 | 第58-59页 |
第3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9-61页 |
3.1 结果 | 第59页 |
3.2 讨论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图 | 第66-96页 |
个人简历和创新点说明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