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改善城市热环境的需要 | 第11-12页 |
1.1.2 改善建筑环境的需要 | 第12页 |
1.1.3 改善人居环境的需要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对室外人体热舒适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对住区室外微气候环境的研究 | 第14-17页 |
1.2.3 室外空间环境对人行为活动的影响研究 | 第17-21页 |
1.2.4 国内外研究简析 | 第21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21-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4 研究框架 | 第2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2 南宁的微气候特征与评价 | 第24-42页 |
2.1 微气候的定义 | 第24页 |
2.2 南宁气候特征 | 第24-33页 |
2.3 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微气候评价方法 | 第33-41页 |
2.3.1 通用热气候指数 | 第34页 |
2.3.2 标准有效温度 | 第34-35页 |
2.3.3 生理等效温度 | 第35页 |
2.3.4 各指标对比 | 第35-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现状调查 | 第42-85页 |
3.1 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类型 | 第42-45页 |
3.1.1 广场 | 第42-43页 |
3.1.2 绿地 | 第43-44页 |
3.1.3 水体 | 第44-45页 |
3.1.4 道路 | 第45页 |
3.2 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的居民活动类型 | 第45-47页 |
3.2.1 必要性活动 | 第46页 |
3.2.2 自发性活动 | 第46页 |
3.2.3 社会性活动 | 第46页 |
3.2.4 室外活动与环境质量 | 第46-47页 |
3.3 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的居民行为模式调查 | 第47-55页 |
3.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47页 |
3.3.2 调查内容 | 第47-48页 |
3.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8-55页 |
3.4 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的微气候测试 | 第55-78页 |
3.4.1 住区公园的微气候 | 第56-70页 |
3.4.2 住区广场的微气候 | 第70-73页 |
3.4.3 住区绿地的微气候 | 第73-78页 |
3.5 居民在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的分布特征 | 第78-83页 |
3.5.1 活动人数随时间的变化 | 第78-79页 |
3.5.2 活动场所随时间的变化 | 第79-81页 |
3.5.3 活动群体随时间的变化 | 第81-8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4 从居民舒适度出发的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微气候模拟 | 第85-124页 |
4.1 前言 | 第85-86页 |
4.2 模拟软件设置 | 第86-89页 |
4.2.1 模拟软件ENVI-met介绍 | 第86-87页 |
4.2.2 初始数据选取 | 第87-88页 |
4.2.3 ENVI-met输入参数 | 第88-89页 |
4.2.4 ENVI-met输出参数 | 第89页 |
4.3ENVI-met模型校正 | 第89-97页 |
4.3.1 测试方案 | 第89-92页 |
4.3.2 模拟方案 | 第92-94页 |
4.3.3 对比分析 | 第94-97页 |
4.4 南宁住区典型技术经济指标 | 第97-100页 |
4.4.1 建筑布局形态分析 | 第97-98页 |
4.4.2 建筑密度分析 | 第98页 |
4.4.3 容积率分析 | 第98-99页 |
4.4.4 绿地率分析 | 第99-100页 |
4.4.5 人均绿地面积分析 | 第100页 |
4.5 建筑空间形态对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微气候的影响 | 第100-111页 |
4.5.1 建筑布局的对比 | 第100-105页 |
4.5.2 建筑朝向的对比 | 第105-107页 |
4.5.3 容积率的对比 | 第107-108页 |
4.5.4 建筑密度的对比 | 第108-110页 |
4.5.5 建筑外表面反射率的对比 | 第110页 |
4.5.6 建筑首层架空率的对比 | 第110-111页 |
4.6 建筑外环境对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微气候的影响 | 第111-118页 |
4.6.1 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对比 | 第111-115页 |
4.6.2 绿地率的对比 | 第115-117页 |
4.6.3 水体占地率的对比 | 第117-118页 |
4.7 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居民热舒适度评价 | 第118-123页 |
4.7.1 微气候模拟:以住区广场为例 | 第118-119页 |
4.7.2 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 | 第119-12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5 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微气候营造策略 | 第124-138页 |
5.1 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微气候营造策略确立的基础 | 第125-129页 |
5.1.1 现有相关设计规范的规定 | 第125-127页 |
5.1.2 居民对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的需求 | 第127-129页 |
5.2 调整微气候要素的微气候营造策略 | 第129-137页 |
5.2.1 优化建筑空间形态的策略 | 第130-134页 |
5.2.2 优化建筑外环境的策略 | 第134-13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2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38-140页 |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140-142页 |
附录1 Excel中计算UTCI的函数 | 第142-148页 |
附录2 住区行为模式调查问卷 | 第148-151页 |
附录3 居民选择性活动统计表 | 第151-160页 |
附录4 测试原始数据 | 第160-180页 |
附录5 图表目录 | 第180-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2-193页 |
致谢 | 第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