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徐高速公路路面车辙维修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车辙评价与维修养护概况 | 第10-12页 |
·高速公路常用的车辙维修方法简介 | 第12-16页 |
·微表处技术 | 第12-14页 |
·就地热再生技术 | 第14-15页 |
·铣刨加铺技术 | 第15-1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连徐高速公路路面车辙病害调查与分析 | 第18-28页 |
·连徐高速公路简介 | 第18-19页 |
·连徐高速公路现场车辙调查 | 第19-24页 |
·纵向车辙深度调查 | 第19-21页 |
·车辙断面形状分析 | 第21-24页 |
·连徐高速公路车辙规律分析 | 第24-26页 |
·芯样厚度变化分析 | 第24-25页 |
·芯样空隙率变化分析 | 第25页 |
·芯样油石比变化分析 | 第25-26页 |
·芯样级配变化分析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微表处维修车辙关键技术研究 | 第28-43页 |
·微表处用原材料基本性能及要求 | 第28-30页 |
·改性乳化沥青 | 第28页 |
·集料 | 第28-29页 |
·矿料级配 | 第29页 |
·其他材料 | 第29-30页 |
·微表处配合比设计 | 第30-33页 |
·材料的选择 | 第30-31页 |
·初选配方的确定 | 第31-32页 |
·初选配方的验证 | 第32-33页 |
·填补车辙的微表处混合料的级配设计方法研究 | 第33-36页 |
·面积加权平均合成级配的骨架构成分析 | 第33-35页 |
·高温稳定性试验验证 | 第35-36页 |
·不同车辙厚度微表处矿料级配的确定 | 第36页 |
·微表处维修车辙现场工艺研究 | 第36-42页 |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 第36-37页 |
·微表处施工设备 | 第37-38页 |
·微表处施工程序 | 第38-39页 |
·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39-41页 |
·微表处施工的质量控制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现场热再生维修车辙关键技术研究 | 第43-60页 |
·再生剂的分类和性能要求 | 第43-45页 |
·再生剂的分类 | 第43页 |
·再生剂的性能要求 | 第43-44页 |
·再生剂的指标标准 | 第44-45页 |
·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 第45-49页 |
·沥青混合料的人工加速老化 | 第45页 |
·旧料掺量对低温性能影响 | 第45-46页 |
·旧料掺量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旧料温度对低温性能的影响 | 第47页 |
·旧料温度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拌和时间对低温性能的影响 | 第48页 |
·拌和时间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48页 |
·再生剂添加工艺对低温性能的影响 | 第48页 |
·再生剂掺加工艺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 第49-53页 |
·旧路材料的评价 | 第49页 |
·再生混合料类型的选择 | 第49-50页 |
·再生沥青标号的选择 | 第50页 |
·再生剂用量的确定 | 第50-51页 |
·新料掺配率的确定 | 第51页 |
·新骨料级配的确定 | 第51页 |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 第51-52页 |
·再生混合料的性能验证 | 第52-53页 |
·热再生现场施工工艺研究 | 第53-59页 |
·工艺介绍 | 第53-54页 |
·具体工艺 | 第54-57页 |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试验路段的跟踪调查与分析 | 第60-67页 |
·微表处试验路段的跟踪调查与分析 | 第60-64页 |
·施工完成时的质量调查及分析 | 第60-62页 |
·车辙发展状况调查及分析 | 第62-64页 |
·热再生试验路段的跟踪调查与分析 | 第64-66页 |
·施工后的质量调查及分析 | 第64-65页 |
·车辙发展状况调查及分析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车辙维修工艺的适用性及效益分析 | 第67-73页 |
·不同车辙维修工艺的适用性分析 | 第67-71页 |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 第71-72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71-72页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