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蒸汽动力工程论文--蒸汽锅炉论文--各种类型锅炉论文--燃煤锅炉论文

燃煤工业链条炉低负荷运行节能优化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0页
    1.1 概述第9-12页
        1.1.1 我国工业锅炉的现状第9-10页
        1.1.2 国外工业锅炉现状第10-11页
        1.1.3 我国工业锅炉的发展趋势第11-12页
    1.2 优化要素第12-16页
        1.2.1 煤层厚度第12-14页
        1.2.2 炉排行进速度第14-15页
        1.2.3 送风量第15-16页
    1.3 工业锅炉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工业链条炉低负荷的研究第20-40页
    2.1 前言第20-21页
        2.1.1 锅炉类型第20页
        2.1.2 锅炉安全性第20页
        2.1.3 锅炉经济性第20-21页
    2.2 工业链条炉的设计计算第21-25页
        2.2.1 热力计算第22-24页
        2.2.2 烟风阻力计算第24页
        2.2.3 水动力计算第24-25页
    2.3 工业链条炉的低负荷第25-26页
    2.4 工业链条炉的低负荷危害第26-39页
        2.4.1 安全性第26-33页
        2.4.2 经济性第33-36页
        2.4.3 环境的影响第36-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工业链条炉低负荷运行影响因素第40-67页
    3.1 工业链条炉低负荷运行特点第40-42页
        3.1.1 工业链条炉的燃烧过程第40-41页
        3.1.2 工业链条炉低负荷运行时存在的缺点第41-42页
    3.2 工业链条炉低负荷燃烧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2-50页
        3.2.1 一次风预热第43-44页
        3.2.2 煤中的水分第44-45页
        3.2.3 配风方式第45-47页
        3.2.4 炉拱第47-48页
        3.2.5 分层给煤第48-50页
    3.3 工业链条炉低负荷燃烧几个容易忽略的影响因素第50-60页
        3.3.1 炉膛漏风第50-52页
        3.3.2. 侧密封漏风第52-54页
        3.3.3 煤的颗粒度第54-56页
        3.3.4 二次风第56-58页
        3.3.5 横向配风第58-60页
    3.4 工业链条炉低负荷燃烧优化因素第60-65页
        3.4.1 锅炉的热力特性第60-61页
        3.4.2 层燃炉的燃烧特性第61-62页
        3.4.3 炉膛辐射热量第62-64页
        3.4.4 风煤比第64-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优化因素与实炉实验第67-87页
    4.1 前言第67页
    4.2 燃烧优化第67-71页
        4.2.1 燃烧优化的特性第67-68页
        4.2.2 优化方法第68-71页
    4.3 实验设备第71-74页
    4.4 薄煤层燃烧方式的实验第74-77页
        4.4.1 煤层厚度对CO产生量、CO2含量的影响第74-75页
        4.4.2 炉膛温度与炉膛辐射热量的关系第75-77页
    4.5 优化因素实验第77-85页
        4.5.1 煤层厚度的优化第77-79页
        4.5.2 炉排行进速度的优化第79-82页
        4.5.3 风煤比的优化第82-85页
    4.6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五章 工业链条炉燃烧系统控制优化第87-107页
    5.1 前言第87-88页
    5.2 工业链条炉燃烧系统控制的任务第88-89页
        5.2.1 稳定蒸汽压力(热水温度)第88页
        5.2.2 维持工业链条炉燃烧的最佳状态和经济性第88-89页
        5.2.3 维持炉膛负压在一定范围内第89页
    5.3 工业链条炉燃烧控制系统第89-92页
        5.3.1 给煤调节系统第89-90页
        5.3.2 送风调节系统第90-91页
        5.3.3 引风调节系统第91页
        5.3.4 燃烧控制系统第91-92页
    5.4 最佳氧量调节器第92-97页
        5.4.1 最佳氧含量第92-94页
        5.4.2 最佳氧含量数学模型第94页
        5.4.3 数学模型的模拟比第94-95页
        5.4.4 最佳氧量调节器方案第95-97页
    5.5 控制系统整体方案第97-106页
        5.5.1 系统方案第97-98页
        5.5.2 系统配置第98页
        5.5.3 系统详情第98-106页
    5.6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六章 实验数据分析第107-117页
    6.1 前言第107-108页
    6.2 Minitab软件介绍与统计方法第108-109页
    6.3 试验数据相关性分析第109-111页
    6.4 试验数据回归分析第111-116页
        6.4.1 固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q4的回归方程第111-114页
        6.4.2 炉渣含碳量的回归方程第114-115页
        6.4.3 飞灰可燃物含量的回归方程第115-116页
    6.5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第117-120页
    7.1 全文总结第117-118页
    7.2 研究结果第118-119页
    7.3 后续研究方向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5页
附录A:minitab软件分析的数据部分第125-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活性焦移动床传热特性研究
下一篇: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双热源耦合特性及地下蓄能传热强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