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本文研究的地区和对象 | 第12-13页 |
| ·研究地区 | 第12-13页 |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 ·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14页 |
| ·本文的研究基础 | 第14-15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陕县窑洞民居概述 | 第17-22页 |
| ·陕县窑洞民居的成因 | 第17-18页 |
| ·陕县窑洞民居的分类 | 第18-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中国农民土建筑的最高成就——陕县下沉式窑洞 | 第22-55页 |
| ·下沉式窑洞概述 | 第22页 |
| ·陕县下沉式窑洞的历史沿革及其演变过程 | 第22-26页 |
| ·下沉式窑洞的类型 | 第26页 |
| ·下沉式窑洞的构成 | 第26-37页 |
| ·窑洞立面形式 | 第26-28页 |
| ·窑前空间 | 第28页 |
| ·入口及门楼 | 第28-30页 |
| ·坡道 | 第30-31页 |
| ·门洞空间 | 第31-32页 |
| ·细部特色 | 第32-37页 |
| ·形制与布局 | 第37-41页 |
| ·院落形制 | 第37页 |
| ·选址与布局 | 第37-41页 |
| ·院落的建造与构造特征 | 第41-46页 |
| ·下院子 | 第41页 |
| ·建造习俗 | 第41-45页 |
| ·构造特征 | 第45-46页 |
| ·陕县窑居区民俗文化 | 第46-49页 |
| ·窑洞的居住环境 | 第49-51页 |
| ·窑洞的优缺点对比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 第四章 陕县窑洞民居现状调研 | 第55-68页 |
| ·人马寨下沉式窑洞现状调研 | 第57-59页 |
| ·西张村下沉式窑洞现状调研 | 第59-60页 |
| ·庙上村下沉式窑洞现状调研 | 第60-63页 |
| ·张汴村下沉式窑洞现状调研 | 第63-64页 |
| ·张湾乡蔡白村靠崖窑现状调研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窑洞民居保护的民间尝试 | 第68-75页 |
| ·南沟村剪纸艺人任梦仓 | 第68-70页 |
| ·人马寨王小牛家 | 第70-71页 |
| ·芦村胡家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六章 陕县窑洞民居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 第75-87页 |
| ·陕县窑洞民居保护面临的困境 | 第75-78页 |
| ·社会大环境下的举步维艰 | 第75-76页 |
| ·"城市化效应"的连锁反应 | 第76页 |
| ·政府决策的得与失 | 第76-77页 |
| ·意识形态的转变带来的冲击 | 第77页 |
| ·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 | 第77-78页 |
| ·陕县窑洞民居的发展契机 | 第78-79页 |
| ·面对困境的思索 | 第79-80页 |
| ·陕县窑洞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思路探讨 | 第80-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 附录一 | 第89-90页 |
| 附录二 | 第90-98页 |
| 附录三 | 第98-100页 |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