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时空诗学多维度探索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时空体的立论基础 | 第18-32页 |
第一节 两次转移 | 第18-23页 |
一 向时空与实际经验直接性问题的转移 | 第19-21页 |
二 向时空与社会历史关系问题的转移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时空体与历史诗学 | 第23-26页 |
一 俄国传统历史诗学的局限 | 第24-25页 |
二 时空体——巴赫金对历史诗学的创新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整体性批评理论范例 | 第26-29页 |
第四节 时空体与对话意识形态立场 | 第29-32页 |
第二章 体裁——探究时空体内涵的窗口 | 第32-46页 |
第一节 体裁的价值界定 | 第32-35页 |
一 体裁形成过程的特殊性 | 第32-33页 |
二 小说体裁的内涵 | 第33-34页 |
三 体裁与时空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传统小说体裁中的时空体演变 | 第35-42页 |
一 古典长篇小说的时空演变:从超空白到变化 | 第36-39页 |
二 拉伯雷小说中的错位时空 | 第39-41页 |
三 歌德作品中的成长时空 | 第41-42页 |
第三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艺术时空 | 第42-46页 |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体裁历史性来源回溯 | 第42-44页 |
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时空特点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时空体与作为“第一哲学”的道德 | 第46-56页 |
第一节 关于人的能动性的思考 | 第46-48页 |
一 康德的道德哲学 | 第46-47页 |
二 巴赫金对主体能动性的确认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参与性精神和思维方式 | 第48-52页 |
一 参与性精神的内涵 | 第48-49页 |
二 参与性精神的双重维度 | 第49-50页 |
三 道德与参与性精神 | 第50-52页 |
第三节 积极对话的生命活力 | 第52-56页 |
—、对话作为一种基本关系 | 第52-53页 |
二 时空与对话 | 第53-54页 |
三 道德哲学视野下的对话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