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1-22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页 |
1.2 抗血栓药物简介 | 第11-20页 |
1.2.1 环氧化酶抑制剂(TXA_2) | 第12-13页 |
1.2.2 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噻吩吡啶类 | 第13-17页 |
1.2.3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拮抗剂 | 第17页 |
1.2.4 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 | 第17-18页 |
1.2.5 其他药物 | 第18-20页 |
1.3 总结 | 第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页 |
2 硫酸氢氯吡格雷介绍 | 第22-25页 |
2.1 氯吡格雷开发研究介绍 | 第22页 |
2.2 硫酸氢氯吡格雷理化性质 | 第22-23页 |
2.3 硫酸氢氯吡格雷药理药代学介绍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3 氯吡格雷合成路线及拆分文献综述 | 第25-46页 |
3.1 主要合成工艺路线 | 第25-37页 |
3.1.1 先合成再拆分法 | 第25-27页 |
3.1.2 先缩合后环合法 | 第27-31页 |
3.1.3 先拆分后合成法 | 第31-35页 |
3.1.4 以手性源原料直接合成 | 第35-37页 |
3.1.5 合成路线总结 | 第37页 |
3.2 手性拆分介绍 | 第37-41页 |
3.2.1 手性介绍 | 第37-38页 |
3.2.2 手性化合物的得到方法 | 第38-39页 |
3.2.3 外消旋体的拆分方法 | 第39-41页 |
3.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46-90页 |
4.1 路线一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4.1.1 路线一的介绍 | 第46页 |
4.1.2 化合物(R)-3-27 的重结晶条件优化 | 第46-48页 |
4.1.3 氯吡格雷的成盐条件优化 | 第48-49页 |
4.1.4 (S)-硫酸氢氯吡格雷的晶型确认 | 第49-50页 |
4.1.5 硫酸氢氯吡格雷 e.e.值测定的色谱条件探索 | 第50-52页 |
4.1.6 路线一结果与讨论 | 第52-53页 |
4.2 路线二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4.2.1 路线二的介绍 | 第53-54页 |
4.2.2 2-(2-噻吩基)对甲苯磺酸酯的制备 | 第54-57页 |
4.2.3 化合物(S)-2-(2-噻吩乙胺基)(2-氯苯基)乙酸甲酯的制备 | 第57-61页 |
4.3 路线三的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75页 |
4.3.1 路线三的介绍 | 第61-62页 |
4.3.2 化合物(RS)-邻氯苯甘氨酸甲酯盐酸盐的制备 | 第62-65页 |
4.3.3 化合物(RS)-2-(2-噻吩乙胺基)(2-氯苯基)乙酸甲酯盐酸盐的制备 | 第65-70页 |
4.3.4 化合物(RS)-3-13 成盐酸盐的反应 | 第70-71页 |
4.3.5 化合物(RS)-α-2-(氯苯基)-6,7-二氢噻吩并[3,2-c]吡啶-5(4H)-乙酸甲酯的制备 | 第71-75页 |
4.4 路线三部分产物的拆分 | 第75-83页 |
4.4.1 中间体(RS)-2-(2-噻吩乙胺基)(2-氯苯基)乙酸甲酯的拆分 | 第76-80页 |
4.4.2 外消旋氯吡格雷的拆分 | 第80-83页 |
4.5 质量检验部分 | 第83-88页 |
4.5.1 性状 | 第83页 |
4.5.2 比旋度 | 第83-84页 |
4.5.3 干燥失重 | 第84页 |
4.5.4 有关物质 | 第84-86页 |
4.5.5 含量测定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5 实验部分 | 第90-94页 |
5.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90-91页 |
5.1.1 实验仪器 | 第90页 |
5.1.2 实验试剂 | 第90-91页 |
5.2 化学实验 | 第91-94页 |
5.2.1 化合物 3-19 的制备 | 第91页 |
5.2.2 化合物(RS)-4-7 的制备 | 第91页 |
5.2.3 化合物(RS)-3-13 的制备 | 第91-92页 |
5.2.4 化合物(RS)-4-8 的制备 | 第92页 |
5.2.5 化合物(RS)-1-4 的制备 | 第92页 |
5.2.6 化合物(RS)-2-1 的制备 | 第92-93页 |
5.2.7 化合物(S)-2-1 的制备 | 第93-94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附图清单和附图 | 第95-104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