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生物炭概述 | 第13-17页 |
1.1.1 生物炭的制备原料 | 第13-14页 |
1.1.2 生物炭的制备方法 | 第14-15页 |
1.1.3 生物炭的应用价值 | 第15-17页 |
1.2 生物炭的主要吸附机理 | 第17-19页 |
1.3 影响生物炭组成及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 | 第19-23页 |
1.3.1 热解温度 | 第19-20页 |
1.3.2 热解气氛 | 第20-23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3-24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 本课题的主要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6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34页 |
2.1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 第26-28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6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6-28页 |
2.2 热解产物制备与处理 | 第28-29页 |
2.3 热解产物的分析与表征 | 第29-31页 |
2.3.1 元素分析(EA) | 第29页 |
2.3.2 热重质谱联用(TG-DTA-MS)分析 | 第29页 |
2.3.3 BET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TEM-EDS)分析 | 第30页 |
2.3.5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0页 |
2.3.6 X 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 第30页 |
2.3.7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0页 |
2.3.8 三维荧光光谱(EEMs)分析 | 第30-31页 |
2.4 吸附实验 | 第31-34页 |
2.4.1 铜溶液的配制 | 第31页 |
2.4.2 样品的预处理 | 第31-32页 |
2.4.3 吸附实验 | 第32页 |
2.4.4 离子浸出及吸附动力学 | 第32页 |
2.4.5 金属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32-33页 |
2.4.6 金属离子浸出量与吸附量的计算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生物炭的基本性质表征 | 第34-50页 |
3.1 生物质热解产物产率与组成分析 | 第34-41页 |
3.1.1 热解气氛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 第34-38页 |
3.1.2 热解气氛对生物油组分的影响 | 第38-41页 |
3.2 生物炭元素组成分析 | 第41-43页 |
3.3 生物炭的热解过程 | 第43-46页 |
3.4 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生物炭对 Cu(Ⅱ)的吸附研究 | 第50-60页 |
4.1 最优吸附条件的确定 | 第50-55页 |
4.1.1 热解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4.1.2 溶液初始 pH 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4.1.3 热解气氛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 无机离子浸出与吸附动力学 | 第55-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吸附机理探讨 | 第60-72页 |
5.1 表面有机官能团 | 第60-62页 |
5.2 内核无机离子 | 第62-69页 |
5.2.1 碱金属离子 | 第63-64页 |
5.2.2 碱土金属离子 | 第64-69页 |
5.3 综合吸附机理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7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