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第2章 影子银行体系及其风险研究 | 第19-27页 |
2.1 影子银行体系概述 | 第19-25页 |
2.1.1 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 | 第19页 |
2.1.2 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 第19-22页 |
2.1.3 影子银行体系的特点 | 第22-25页 |
2.2 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 | 第25-27页 |
2.2.1 期限错配造成流动性风险 | 第25页 |
2.2.2 创造并批发引起道德风险 | 第25页 |
2.2.3 高度关联性加大系统性风险 | 第25-27页 |
第3章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情况 | 第27-41页 |
3.1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产生的原因 | 第27-28页 |
3.2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与发展 | 第28-41页 |
3.2.1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 第28-30页 |
3.2.2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 | 第30-41页 |
第4章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分析 | 第41-58页 |
4.1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特征 | 第41-42页 |
4.2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现状 | 第42-52页 |
4.2.1 宏观经济风险分析 | 第42-45页 |
4.2.2 信用风险分析 | 第45-49页 |
4.2.3 流动性风险分析 | 第49-52页 |
4.3 典型影子银行业务风险比较 | 第52-58页 |
4.3.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大小比较 | 第52-53页 |
4.3.2 信托产品风险大小比较 | 第53-58页 |
第5章 防范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建议 | 第58-62页 |
5.1 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的外部监管 | 第58-60页 |
5.1.1 构建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与框架 | 第58-59页 |
5.1.2 完善影子银行体系信息披露机制 | 第59页 |
5.1.3 设立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 | 第59页 |
5.1.4 建立动态审慎的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 第59-60页 |
5.1.5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60页 |
5.2 强化影子银行业务管理与内部风险控制 | 第60-62页 |
5.2.1 建立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 | 第60-61页 |
5.2.2 加强内部控制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