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9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5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绩效评价基础理论 | 第22-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1.1 绩效 | 第22页 |
2.1.2 绩效评价 | 第22-23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23-26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页 |
2.2.2 权变管理理论 | 第23页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3-24页 |
2.2.4 “最大、最小”法则 | 第24页 |
2.2.5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农业上市公司发展及绩效评价现状 | 第26-30页 |
3.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基本分析 | 第26-27页 |
3.1.1 农业上市公司的行业和区域分布 | 第26-27页 |
3.1.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资产状况 | 第27页 |
3.1.3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 | 第27页 |
3.2 农业上市公司绩效低的原因 | 第27-28页 |
3.2.1 独立性差,对政府补贴依赖性强 | 第27页 |
3.2.2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背农”现象严重,投资转型较普遍 | 第27页 |
3.2.3 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违规操作严重 | 第27-28页 |
3.2.4 市场竞争意识差、科研力量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 第28页 |
3.3 农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现状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农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方案设计 | 第30-36页 |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30页 |
4.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0-31页 |
4.2.1 有意义(Meaningful) | 第30页 |
4.2.2 可测量性(Measurable) | 第30页 |
4.2.3 可控性(Manageable) | 第30-31页 |
4.2.4 实用性(Material) | 第31页 |
4.3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第31-32页 |
4.4 绩效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 | 第32-36页 |
4.4.1 因子分析法介绍 | 第32页 |
4.4.2 因子分析法优点 | 第32页 |
4.4.3 因子分析法步骤 | 第32-36页 |
第五章 农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第36-46页 |
5.1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36页 |
5.2 指标数据的适用性检验 | 第36页 |
5.3 方差解释变量 | 第36-38页 |
5.4 公因子命名 | 第38-39页 |
5.5 计算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 | 第39-43页 |
5.6 结论分析 | 第43-46页 |
第六章 提升农业上市公司绩效对策 | 第46-50页 |
6.1 企业层面 | 第46-48页 |
6.1.1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盈利能力 | 第46页 |
6.1.2 控制负债水平,提升偿债能力 | 第46-47页 |
6.1.3 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营运能力 | 第47页 |
6.1.4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成长能力 | 第47页 |
6.1.5 侧重发展薄弱子能力,形成均衡合理的能力结构 | 第47-48页 |
6.2 政府层面 | 第48-50页 |
6.2.1 积极营造外部环境,为农业上市公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 第48页 |
6.2.2 政府扶持农业的政策,逐步实现市场化为导向 | 第48-49页 |
6.2.3 加强资金投向的限制和监管,防止背农现象漫延 | 第49页 |
6.2.4 鼓励农业上市公司优化重组,促进企业间组成战略联盟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