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锂硫电池的简介 | 第11-13页 |
1.2.1 锂硫电池的优点和缺点 | 第11-12页 |
1.2.2 锂硫电池的工作原理概述 | 第12-13页 |
1.3 锂硫电池常用的正极材料简介 | 第13-19页 |
1.3.1 纯硫(S_8) | 第13-14页 |
1.3.2 金属硫化物型 | 第14-15页 |
1.3.3 高分子导电聚合物型 | 第15页 |
1.3.4 碳复合型 | 第15-19页 |
1.4 锂硫电池负极材料及电解液简介 | 第19页 |
1.5 锂硫电池集流体简介 | 第19-20页 |
1.5.1 铝箔 | 第19-20页 |
1.5.2 不锈钢网 | 第20页 |
1.5.3 泡沫镍 | 第20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20-22页 |
1.6.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6.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一步水热法合成石墨烯/硫(RGO/S)复合物及表征方法 | 第22-29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化学药品与实验仪器 | 第23-25页 |
2.2.1 化学药品 | 第23-2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3 材料的制备 | 第25-26页 |
2.3.1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 | 第25-26页 |
2.3.2 石墨烯/硫(RGO/S)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6页 |
2.4 材料的物理表征方法 | 第26-27页 |
2.4.1 材料的SEM和TEM分析 | 第26页 |
2.4.2 材料的热重(TG)测试 | 第26-27页 |
2.4.3 材料的XRD分析 | 第27页 |
2.5 电化学性能表征方法 | 第27-29页 |
2.5.1 正极材料薄膜的制备 | 第27页 |
2.5.2 扣式电池的制备 | 第27页 |
2.5.3 循环伏安测试 | 第27-28页 |
2.5.4 恒流充放电循环性能测试 | 第28-29页 |
3 石墨烯/硫复合物正极材料的性能研究 | 第29-38页 |
3.1 水热温度选择对RGO/S形貌的影响 | 第29页 |
3.2 水热时间选择对RGO/S性能的影响 | 第29-31页 |
3.3 不同碳硫比对RGO/S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1 不同碳硫比材料的热重分析 | 第31页 |
3.3.2 不同碳硫比材料的循环性能分析 | 第31-33页 |
3.4 RGO/S与全硫材料库伦效率的比较 | 第33-34页 |
3.5 RGO/S与全硫材料循环伏安特性的比较 | 第34页 |
3.6 RGO/S与全硫材料倍率性能的比较 | 第34-35页 |
3.7 RGO/S的机理探索 | 第35-3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 石墨烯/硫复合物材料的两种不同改性研究 | 第38-53页 |
4.1 引言 | 第38-39页 |
4.2 化学药品与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4.2.1 化学药品 | 第39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4.3 材料的制备 | 第40-41页 |
4.3.1 纳米管/石墨烯/硫(CNT-RGO/S)三维复合物的制备 | 第40-41页 |
4.3.2 氮掺杂石墨烯/硫(N-RGO/S)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1页 |
4.4 材料的形貌分析 | 第41-43页 |
4.4.1 材料的SEM和EDS分析 | 第41-42页 |
4.4.2 材料的TEM分析 | 第42-43页 |
4.5 材料的TG分析 | 第43-44页 |
4.6 材料的XRD分析 | 第44-45页 |
4.7 材料的XPS分析 | 第45-47页 |
4.8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7-49页 |
4.8.1 材料的循环性能分析 | 第47页 |
4.8.2 材料的倍率性能分析 | 第47-48页 |
4.8.3 材料的EIS分析 | 第48-49页 |
4.9 改性材料合成机理初探 | 第49-51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结论 | 第53-54页 |
5.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