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随迁子女和城区居民子女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的关系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1-12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2-24页
    2.1 核心概念第12-13页
        2.1.1 随迁子女的概念第12-13页
        2.1.2 城区居民子女的概念第13页
    2.2 随迁子女与城区居民子女的相关研究第13-14页
    2.3 自尊的相关研究第14-18页
        2.3.1 自尊的概念第14-15页
        2.3.2 自尊的结构类型第15-16页
        2.3.3 自尊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2.4 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第18-20页
        2.4.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第18页
        2.4.2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2.5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第20-22页
        2.5.1 应对方式的概念第20页
        2.5.2 关于应对方式的分类第20-21页
        2.5.3 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2.6 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关系的相关研究第22-24页
第3章 研究假设和研究意义第24-26页
    3.1 研究假设第24页
    3.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4-26页
第4章 研究设计第26-30页
    4.1 研究对象第26-27页
    4.2 测量方法和工具第27-28页
        4.2.1 自编一般资料问卷第27页
        4.2.2 青少年自尊量表第27页
        4.2.3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第27-28页
        4.2.4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第28页
    4.3 研究程序第28-29页
    4.4 数据处理第29-30页
第5章 研究结果第30-48页
    5.1 随迁子女和城区居民子女自尊得分情况比较第30-33页
        5.1.1 随迁子女自尊得分情况第30-31页
        5.1.2 城区居民子女自尊得分情况第31-32页
        5.1.3 随迁子女与城区居民子女自尊得分情况比较第32-33页
    5.2 随迁子女和城区居民子女应对方式得分情况比较第33-35页
        5.2.1 随迁子女应对方式得分情况第33-34页
        5.2.2 城区居民子女应对方式得分情况比较第34-35页
        5.2.3 随迁子女与城区居民子女应对方式得分情况比较比较第35页
    5.3 随迁子女和城区居民子女父母教养方式得分情况比较第35-40页
        5.3.1 随迁子女父母教养方式得分情况第35-37页
        5.3.2 城区居民子女父母教养方式得分情况比较第37-39页
        5.3.3 随迁子女与城区居民子女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第39-40页
    5.4 随迁子女和城区居民子女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的相关第40-45页
        5.4.1 随迁子女与城区居民子女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相关第40-42页
        5.4.2 随迁子女与城区居民子女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第42-43页
        5.4.3 随迁子女与城区居民子女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第43-45页
    5.5 父母教养方式对应对方式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第45-48页
        5.5.1 积极应对方式第45-46页
        5.5.2 消极应对方式第46-48页
第6章 讨论和建议第48-54页
    6.1 随迁子女和城区居民子女自尊情况的差异第48-49页
    6.2 随迁子女和城区居民子女父母教养方式情况的差异第49-50页
    6.3 随迁子女和城区居民子女应对方式的差异第50-51页
    6.4 随迁子女和城区居民子女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关系的比较第51-53页
    6.5 教育建议第53-54页
第7章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1页
附录第61-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心理账户理论的大学生时间分配研究
下一篇:注意控制力在厌恶情绪与道德判断中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