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文献回顾 | 第13-26页 |
1. 骨缺损的治疗现状 | 第13-15页 |
2. 人工骨移植替代材料 | 第15-19页 |
3. 组织工程骨 | 第19-25页 |
4. 总结与展望 | 第25-26页 |
第一部分 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髁腔隙性骨缺损模型的建立 | 第26-3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6-30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6-27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1.3 实验手术器械 | 第27页 |
1.4 实验骨移植材料 | 第27-3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第30-31页 |
2.2 实验动物骨缺损模型的建立 | 第31页 |
2.3 手术过程 | 第31-32页 |
2.4 术后处理 | 第32页 |
2.5 观测指标 | 第32-3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3-36页 |
3.1 手术中动物情况观察 | 第33页 |
3.2 术后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 第33页 |
3.3 伤口愈合情况 | 第33-34页 |
3.4 X 线检查结果 | 第34-36页 |
4 讨论 | 第36-37页 |
第二部分 条索状和颗粒状胶原生物玻璃分别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 第37-5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1.1 实验试剂 | 第38页 |
1.2 实验设备 | 第38-3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2.1 股骨髁标本的获取和固定 | 第39页 |
2.2 X 线检查分析 | 第39页 |
2.3 Micro-CT 扫描 | 第39-40页 |
2.4 标本硬组织学切片的制备、染色和观察 | 第40-4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2-55页 |
3.1 X 线分析 | 第42-44页 |
3.2 Micro-CT 扫描结果 | 第44-50页 |
3.3 组织学观察结果 | 第50-55页 |
4 讨论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7页 |
附录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