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一、无人智能船的发展概述 | 第10-14页 |
| (一) 无人智能船的概念及发展阶段 | 第10-12页 |
| (二) 无人智能船的技术与法律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 二、无人智能船及其岸基操作人员的法律地位 | 第14-16页 |
| (一) 无人智能船的法律地位 | 第14-15页 |
| (二) 岸基操作人员的法律地位 | 第15-16页 |
| 三、开航前无人智能船的适航义务 | 第16-20页 |
| (一) 船舶适航 | 第16-17页 |
| (二) 船员适航 | 第17-20页 |
| 1. 船舶的配员要求 | 第17-19页 |
| 2. 船员的适任标准 | 第19-20页 |
| 四、航行中无人智能船的避碰行动 | 第20-26页 |
| (一) 船舶在任何能见度下的行动规则 | 第20-24页 |
| 1. 《避碰规则》对瞭望的规定 | 第20-22页 |
| 2. 《避碰规则》对避碰行动的规定 | 第22-23页 |
| 3. 《避碰规则》对背离行动的规定 | 第23-24页 |
| (二) 船舶在互见中的行动规则 | 第24-26页 |
| 1. 视觉互见无法适用于无人智能船 | 第24-25页 |
| 2. 无人智能船无法适用互见中的责任划分 | 第25-26页 |
| 五、无人智能船碰撞后的贵任问题 | 第26-28页 |
| (一) 归责原则 | 第26-27页 |
| (二) 责任主体 | 第27-28页 |
| 六、相关建议 | 第28-31页 |
| (一) 明确无人智能船的法律地位与有限人格 | 第28-29页 |
| (二) 明确岸基操作人员的法律地位及配员要求 | 第29-30页 |
| (三) 修订船舶建造、设计、设备配备的国际公约及相关规则 | 第30页 |
| (四) 修订或明确《避碰规则》的相关条款 | 第30-31页 |
| 结论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