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21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8-12页 |
1.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1.2 相关概念解释 | 第12-13页 |
1.2.1 民族精神 | 第12页 |
1.2.2 印度民族精神 | 第12-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3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印度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 第21-39页 |
2.1 印度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 | 第21-27页 |
2.1.1 “梵我同一”的精神 | 第21-22页 |
2.1.2 仁爱平和,崇尚和谐的精神 | 第22-24页 |
2.1.3 自强不息的精神 | 第24-25页 |
2.1.4 宽容开放的精神 | 第25-26页 |
2.1.5 追求自我道德完善的精神 | 第26-27页 |
2.2 印度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 | 第27-31页 |
2.2.1 浓厚的宗教性 | 第27-28页 |
2.2.2 强大的包容性 | 第28页 |
2.2.3 差异性 | 第28-29页 |
2.2.4 “超自然中心”的价值取向 | 第29-30页 |
2.2.5 超脱精神 | 第30-31页 |
2.3 印度民族精神生成原因分析 | 第31-39页 |
2.3.1 自然地理因素 | 第31-32页 |
2.3.2 历史发展背景 | 第32-34页 |
2.3.3 经济社会因素 | 第34-36页 |
2.3.4 宗教传统因素 | 第36-39页 |
第3章 印度民族精神的培育路径 | 第39-53页 |
3.1 印度民族精神培育的现实境遇 | 第39-43页 |
3.1.1 外来伦理文化的侵袭与印度固有价值观的矛盾 | 第39页 |
3.1.2 经济发展对印度民族精神的新要求 | 第39-40页 |
3.1.3 国家和主权安全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4 种族和教派冲突对印度民族精神培育的挑战 | 第41-43页 |
3.2 当代印度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路径 | 第43-53页 |
3.2.1 加强历史知识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 | 第43-45页 |
3.2.2 增强综合国力,夯实民族精神的经济基础 | 第45-46页 |
3.2.3 选择性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 | 第46-47页 |
3.2.4 实行民主政治,健全法律机制 | 第47-48页 |
3.2.5 改革种姓制度,引导宗教发展 | 第48-50页 |
3.2.6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及网络四位一体的立体培育模式 | 第50-53页 |
第4章 印度民族精神培育的启示 | 第53-64页 |
4.1 学习与借度鉴印度民族精神培育的原则 | 第53-55页 |
4.1.1 扎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主导和基础 | 第53-54页 |
4.1.2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坚持辩证地学习和借鉴印度民族精神 | 第54页 |
4.1.3 坚持消化吸收的原则 | 第54-55页 |
4.2 印度民族精神培育的启示 | 第55-64页 |
4.2.1 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 第55-56页 |
4.2.2 善于培育“和谐”精神 | 第56-59页 |
4.2.3 不断追求创新意识和超越精神 | 第59-62页 |
4.2.4 继续发扬民族精神的包容性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