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英文縮略词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9-22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2.1.1 入选标准 | 第19页 |
2.1.2 排除标准 | 第19页 |
2.2 方法 | 第19-20页 |
2.2.1 治疗分组 | 第19页 |
2.2.2 透析方法 | 第19-20页 |
2.2.3 治疗时间 | 第20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20-21页 |
2.3.1 基本资料 | 第20页 |
2.3.2 实验室指标 | 第20页 |
2.3.4 残余肾功能计算 | 第20页 |
2.3.5 腹膜平衡试验(PET) | 第20-21页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2-28页 |
3.1 一般情况 | 第22页 |
3.2 各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第22-23页 |
3.3 各组患者残余肾功能变化情况 | 第23-24页 |
3.4 各组患者PET变化情况 | 第24-25页 |
3.5 各组患者24小时尿量变化情况 | 第25-26页 |
3.6 各组患者24h超滤量变化情况 | 第26-28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28-34页 |
1 残余肾功能与腹膜透析 | 第28-31页 |
1.1 残余肾功能的意义 | 第28-29页 |
1.2 残余肾功能的评估 | 第29页 |
1.3 影响残余肾功能的因素 | 第29页 |
1.4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残余肾功能的影响 | 第29-31页 |
2 长期腹膜透析患者腹膜功能变化 | 第31-34页 |
2.1 腹膜的结构和功能 | 第31-32页 |
2.2 腹膜功能变化 | 第32页 |
2.3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腹膜功能的影响 | 第32-3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综述 | 第38-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