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5-17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2.1 研究资料及仪器设备 | 第18-20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18-2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2.2.1 血液酶学 | 第20页 |
2.2.2 脂质检测 | 第20页 |
2.2.3 肝组织脂肪染色 | 第20-21页 |
2.2.4 肝CPT-II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21页 |
2.2.5 肝CPT-II浓度定量分析 | 第21页 |
2.2.6 肝细胞恶性转化相关标志基因的蛋白浓度定量分析 | 第21-22页 |
2.2.7 基因芯片的制备与分析 | 第22-23页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4-46页 |
3.1 鼠肝细胞恶性转化的病理组织学分析 | 第24-25页 |
3.2 鼠肝细胞恶化过程中肝脂肪含量的变化 | 第25-26页 |
3.3 肝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血酯变化 | 第26页 |
3.4 差异基因统计分析 | 第26-29页 |
3.5 GO功能富集分析 | 第29-32页 |
3.5.1 生物过程(BiologicalProcess) | 第29-30页 |
3.5.2 细胞组分(CellularComponent) | 第30-31页 |
3.5.3 分子功能(MolecularFunction) | 第31-32页 |
3.6 KEGG通路分析 | 第32-38页 |
3.7 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 | 第38-42页 |
3.8 线粒体内膜CPT-II酶活力变化 | 第42-43页 |
3.9 肝细胞恶性转化相关标志基因的动态变化 | 第43-4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6-5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56-57页 |
综述 | 第57-69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项目 | 第69-74页 |
A:国内、外专业刊物上正式发表论文 | 第69-71页 |
B: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 第71-72页 |
C:所参加的项目 | 第72页 |
D:参加主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 第72-73页 |
E: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 第73页 |
F:学术获奖 | 第73页 |
G:参加国际生物医学暑期夏令营活动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