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井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变迁研究--以北京老澡堂子为例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2 杂文忆事记录 | 第13页 |
1.2.3 小结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2 北京老澡堂子的今夕变化 | 第17-32页 |
2.1 北京老澡堂子的历史 | 第17-25页 |
2.1.1 澡堂的历史起源 | 第17-18页 |
2.1.2 封建时期的北京老澡堂子 | 第18-20页 |
2.1.3 民国以后的北京老澡堂子 | 第20-25页 |
2.2 现存百年北京老澡堂子研究 | 第25-31页 |
2.2.1 原汁原味的“双兴堂” | 第25-27页 |
2.2.2 与时俱进的“清华池” | 第27-29页 |
2.2.3 两个百年老字号的对比分析 | 第29-31页 |
2.3 小结 | 第31-32页 |
3 北京老澡堂子的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变迁分析 | 第32-41页 |
3.1 从社会角度分析 | 第32-37页 |
3.1.1 北京老澡堂子的等级观与性别观 | 第32-34页 |
3.1.2 北京老澡堂子里的活儿计和物件儿 | 第34-37页 |
3.2 从空间角度分析 | 第37-40页 |
3.2.1 市井交往空间分析 | 第38-39页 |
3.2.2 北京老澡堂子的内部空间 | 第39-40页 |
3.3 小结 | 第40-41页 |
4 北京老澡堂子的复兴意义研究 | 第41-47页 |
4.1 老澡堂子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 第41-43页 |
4.1.1 城市居民记忆与情感关联 | 第42页 |
4.1.2 市井文化标志 | 第42-43页 |
4.2 老澡堂子的复兴策略 | 第43-46页 |
4.2.1 淘汰与保留 | 第44页 |
4.2.2 老澡堂的复兴策略 | 第44-46页 |
4.3 小结 | 第46-47页 |
5 总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A | 第50-52页 |
索引 | 第52-53页 |
作者简历 | 第53-5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