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2.1 水华形成过程 | 第13页 |
1.2.2 水华生消机制 | 第13-14页 |
1.3 本团队前期研究基础 | 第14-15页 |
1.3.1 水动力特性及其环境效应 | 第14页 |
1.3.2 水华生消过程及其形成机制 | 第14-15页 |
1.3.3 水华生消过程数值模拟研究及其应用 | 第15页 |
1.4 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5页 |
1.5 本文研究思路、内容设置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6 三峡水库香溪河流域概况 | 第17-19页 |
第2章 三峡水库香溪河支流典型藻种原位生长及其影响因素 | 第19-33页 |
2.1 引言 | 第19-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0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2.3 数据分析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2.3.1 三种典型藻种的生物量及其原位生长率特征 | 第23-25页 |
2.3.2 实验期间香溪河生境特征 | 第25-27页 |
2.3.3 影响香溪河藻类原位生长的关键因素 | 第27-29页 |
2.4 讨论 | 第29-31页 |
2.4.1 降雨对藻类原位生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2 光照对藻类原位生长的影响 | 第30页 |
2.4.3 真光层、混合层深度对藻类原位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4 水温对藻类原位生长的影响 | 第31页 |
2.4.5 营养盐对藻类原位生长的影响 | 第31页 |
2.5 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香溪河支流藻类的水平输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33-40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2.1 实验装置及样点布置 | 第33-34页 |
3.2.2 监测方法 | 第34-35页 |
3.2.3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3.3.1 叶绿素浓度与风速、流速的变化关系 | 第35-37页 |
3.3.2 风速、流速和藻类漂移速度的拟合关系 | 第37-38页 |
3.4 讨论 | 第38-39页 |
3.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香溪河支流藻类垂向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40-56页 |
4.1 引言 | 第40-4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4.2.1 样点设置与实验装置 | 第41-42页 |
4.2.2 监测方法 | 第42-43页 |
4.2.3 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2页 |
4.3.1 水动力特征 | 第44页 |
4.3.2 水体混合模式 | 第44-46页 |
4.3.3 藻类的分布特征 | 第46-47页 |
4.3.4 雷诺数与藻类垂向分布的关系 | 第47-48页 |
4.3.5 辨析影响藻类垂向分布的主控因子 | 第48-52页 |
4.4 讨论 | 第52-55页 |
4.4.1 水动力对藻类垂向分布的影响 | 第52-54页 |
4.4.2 水温对藻类垂向分布的影响 | 第54页 |
4.4.3 光混比对藻类垂向分布的影响 | 第54页 |
4.4.4 雷诺数对藻类垂向分布的影响 | 第54-55页 |
4.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6-58页 |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58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
学术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