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写作思路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写作思路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 第19-3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集中式并网光伏发电 | 第19-20页 |
2.1.2 上网电价 | 第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2.1 项目投资决策理论 | 第20-22页 |
2.2.2 管制经济理论 | 第22-24页 |
2.3 集中式并网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国际经验 | 第24-31页 |
2.3.1 固定电价定价政策 | 第24页 |
2.3.2 浮动电价定价政策 | 第24-25页 |
2.3.3 招标电价定价政策 | 第25-26页 |
2.3.4 配额电价定价政策 | 第26-27页 |
2.3.5 绿色电价定价政策 | 第27-31页 |
3 我国集中式并网光伏发电电价政策历程及存在问题 | 第31-40页 |
3.1 我国集中式并网光伏发电发展历程 | 第31-34页 |
3.1.1 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历程 | 第31-33页 |
3.1.2 光伏发电占比较低 | 第33页 |
3.1.3 光能资源丰富地区弃光现象严重 | 第33-34页 |
3.2 我国集中式并网光伏发电电价政策存在问题 | 第34-40页 |
3.2.1 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定价政策发展历程 | 第34-38页 |
3.2.2 上网标杆电价制定缺乏合理依据 | 第38页 |
3.2.3 分区域标杆电价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资源配置 | 第38-39页 |
3.2.4 缺乏可预测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 第39-40页 |
4 集中式并网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测算模型构建 | 第40-48页 |
4.1 集中式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支出与收益分析 | 第40-42页 |
4.1.1 光伏发电项目支出构成 | 第40-41页 |
4.1.2 光伏发电项目收益构成 | 第41-42页 |
4.2 上网电价模型构建方法及测算思路 | 第42-43页 |
4.3 集中式并网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模型构建 | 第43-48页 |
4.3.1 前提假设 | 第43-44页 |
4.3.2 项目寿命期现金净流量函数 | 第44-45页 |
4.3.3 项目折现率确定 | 第45-46页 |
4.3.4 集中式并网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模型 | 第46-48页 |
5 集中式并网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测算模型的应用研究 | 第48-57页 |
5.1 分析前提及基础数据 | 第48-50页 |
5.1.1 分析前提 | 第48页 |
5.1.2 基础数据 | 第48-50页 |
5.2 光伏发电项目可接受上网电价测算 | 第50-53页 |
5.2.1 项目折现率 | 第50-52页 |
5.2.2 光伏发电项目可接受上网电价 | 第52-53页 |
5.3 光伏发电项目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53-56页 |
5.3.1 临界上网电价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53-55页 |
5.3.2 光伏发电项目经济效益敏感性分析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6 政策建议 | 第57-59页 |
6.1 合理测算上网标杆电价 | 第57页 |
6.2 引入电力绿色证书交易机制 | 第57-58页 |
6.3 建立“互联网+成本监测”大数据平台 | 第58页 |
6.4 加大光能资源丰富区输配电网建设 | 第58-59页 |
7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