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铁路运输经济论文--中国铁路运输经济论文

中国高速铁路客运市场竞争力分析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5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7-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2章 高速铁路成网后运输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第19-31页
    2.1 高铁成网后与航运竞争格局分析第19-22页
        2.1.1 郑西客运通道第19-20页
        2.1.2 京沪、武广客运通道第20-21页
        2.1.3 京广客运通道第21-22页
    2.2 高铁成网后与公路竞争格局分析第22-24页
        2.2.1 直接影响区域第22-24页
        2.2.2 辐射影响区域第24页
    2.3 高速铁路成网运营后客运市场新格局第24-27页
        2.3.1 各种运输方式市场份额改变第24-26页
        2.3.2 运输业的合理化分工第26-27页
        2.3.3 运输价格降低,服务水平提升第27页
    2.4 航运与公路的反击策略第27-31页
        2.4.1 民航应对高速铁路市场竞争的举措第27-29页
        2.4.2 公路应对高速铁路市场竞争的举措第29-31页
第3章 高速铁路客运市场竞争力要素特征分析第31-39页
    3.1 供给特征分析第31-35页
        3.1.1 安全供给特征分析第31-32页
        3.1.2 舒适供给特征分析第32页
        3.1.3 成本供给特征分析第32-33页
        3.1.4 快速供给特征分析第33-34页
        3.1.5 便捷供给特征分析第34-35页
        3.1.6 准时供给特征分析第35页
    3.2 服务需求特征分析第35-37页
        3.2.1 安全性分析第35-36页
        3.2.2 快速性分析第36页
        3.2.3 便捷性分析第36-37页
        3.2.4 舒适性分析第37页
        3.2.5 经济性分析第37页
    3.3 高速铁路与民航竞争力评价模型第37-39页
第4章 高速铁路客运市场竞争态势变化分析第39-47页
    4.1 对民众生活及出行观念产生的变化第39-43页
        4.1.1 出行交通方式第39-40页
        4.1.2 出行频率第40-41页
        4.1.3 出行目的第41-42页
        4.1.4 出行时空分布第42-43页
        4.1.5 出行空间感知第43页
    4.2 对旅客运输服务需求产生的变化第43-47页
        4.2.1 时效性需求第43-44页
        4.2.2 舒适性需求第44页
        4.2.3 便捷性需求第44-45页
        4.2.4 快速性需求第45页
        4.2.5 安全性需求第45页
        4.2.6 经济性需求第45-47页
第5章 提升高速铁路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分析第47-63页
    5.1 京津城际铁路与公路的关系研究第47-48页
        5.1.1 公路客运与京津城际铁路客运竞争力因素分析第47页
        5.1.2 提升京津城际客运市场竞争力的策略第47-48页
    5.2 京沪高速铁路与航空的关系第48-54页
        5.2.1 SWOT分析第48-50页
        5.2.2 基于SWOT分析的提升京沪高速铁路竞争力的策略第50页
        5.2.3 实例分析第50-54页
    5.3 高速铁路和既有普速铁路的关系第54-63页
        5.3.1 高速铁路与既有普速铁路的关系分析第54-55页
        5.3.2 高速铁路和既有普速铁路统一协调发展策略第55-62页
        5.3.3 高速铁路和既有普速铁路协调发展的策略选择第62-63页
结论第63-65页
    研究成果第63-64页
    展望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ZHFL公司海洋装备制造业务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创业风险防范对策研究--以长春市创业大学生为例